在沂蒙山腹地的蒙阴县常路镇,坐落着一个人口超3500人的多姓大村——常路村。41个姓氏家族、1100多户共居一村,村庄曾矛盾多发,是个落后村。如今,该村不仅年收入近200万元,还获得省级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模范村等荣誉,成为人人羡慕的强村、好村。
由弱变强、由乱到治,该村善治的密码是什么?
“多姓大村,‘勺子免不了碰锅沿’,琐事就多,这些事看上去虽不大,但如果不及时化解,往往会演变成大矛盾、大纠纷,既影响家庭关系和睦,也影响全村和谐。为此,我们村以党建为引领,以‘三治融合’为基础,组建了六支服务队,在激活治理末梢的同时,夯实了村庄振兴的根基。”该村党总支书记秦立安介绍。
“三治”即法治、自治、德治。
农民权益的合法保障、农村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依法治村是把“金钥匙”。为此,该村聘请镇法律服务所的贺成海担任村法律顾问。村里经济合同的签订、土地对外承包、建设项目的实施,法律顾问都提前介入,有效防范了潜在风险。当然,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问题,法律顾问也会鼎力相助。如去年10月份,有村民发生交通事故,法律顾问及时介入,不但有效保障了受伤村民的合法权益,还大大节省了问题解决的时间。
自治,则是全村日常管理的重点。为有效处理、解决村民每天的“家长里短”事,村里成立了六支服务队。即孝和志愿服务队、“和事佬”服务队、“知心大姐”服务队、“一家亲”服务队、“说事拉理”服务队、“家事儿驿站”服务队。六支服务队在村民事调解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52岁的村民车元友目前担任该委员会主任,而各队队长则由村“两委”成员和退休村干部担任,队员由热心村民组成。服务队服务内容涵盖孤寡老人照料、婆媳关系调解、邻里纠纷处理、道路修缮、水管修理等,凡涉及村民生产、生活的日常琐事,都归六个小队调解、处理,村庄治理“末梢”由此被激活。
德治,则是以传统孝善文化为基础,村里于2015年成立孝老敬老理事会,大力倡树孝老敬老好传统,支持41个姓氏家族完善家风家训等,提升全村文明水平。
秦立安介绍,自2014年9月任村党总支书记以来,在村庄日常管理中,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及全体党员,以“三治”为基础,充分发挥六个专业服务队的积极性,凝聚起了全村建设的核心动力,村子因此驶入发展快车道:光伏发电项目、蔬菜种植基地、商品房陆续建成,幸福食堂等多项公益事业也发展起来,村民收入逐年提高,村集体收入年年增长。据统计,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96万元。常路村因此得到上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认可,先后获得“全县五个好党支部”“临沂市美在农家示范村”“省级文明村”和“全国乡村治理模范村”等荣誉。
通过构建覆盖全领域的服务体系,六支特色服务队有效串联起千家万户,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纽带,常路村因此不仅实现了年集体收入近200万元的突破,更走出了一条“姓氏有别而民心无界”的善治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