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国栋 张沁
在夕阳余晖里安享岁月静好,是千万家庭共同的心愿。面对“银发浪潮”带来的发展契机,我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通过打造老年友好型社区、搭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发动老年群体参与志愿服务等创新举措,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养老服务路径。12处国家级老年友好型社区织就安居网络,722处助老食堂飘出温暖烟火,25.3万名银龄志愿者焕发新活力,全域覆盖的智慧养老平台让服务触手可及……一组组亮眼数据背后,是一份饱含民生温度的时代答卷。

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让幸福养老“零距离”
漫步在诸城市枳沟镇乔庄社区,平整的无障碍道路串联起120余套适老居民楼与2300平方米的一站式医养中心。社区内,文化功能完备的昆阳馆每日热闹非凡。书画室里,75岁的居民刘春恒与10余位老友挥毫泼墨。舞蹈室内,退休的阿姨们伴着音乐翩翩起舞。“这里不仅是活动场所,更让我们找到了归属感。”刘春恒笑着说。
社区食堂是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中最具烟火气的板块。奎文区北王社区的乐龄食堂自运营以来,不仅解决了老年人“一餐热饭”的难题,更成为老人们的“第二个家”。在昌邑市卜庄镇大陆社区,“中央厨房+助餐点”的模式同样成效显著。社区联合专业餐饮企业打造中央厨房,统一制作营养均衡的餐食,再配送至各个助餐点。该模式已覆盖周边多个村庄,让更多农村老人也能吃上热乎饭。
为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我市持续强化政策引领。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三步走”战略:到2025年,分区域分层次打造一批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样板;到2030年,全市符合老年友好型社区标准的城乡社区达到50%以上;到2035年底,力争实现老年友好型社区全覆盖。
创建工作中,我市严格按照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标准,围绕居住环境、日常出行、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社会参与、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扎实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已成功创建12处国家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为全面推进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与此同时,潍坊市扎实推进老年友好环境建设,积极引导各镇街区在社区建设中提高设施友好、服务友好、文化友好水平。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目前已累计改造完成8492户;大力开展社区助老服务,对全市7.79万名特殊困难老年人开展探访关爱服务。
在助餐服务体系建设上,我市民政部门鼓励各县市区因地制宜推进助老食堂建设。通过单独建设助老食堂、设立社区老年助餐服务点、设立餐饮企业老年助餐服务点等多种方式,着力打造惠民助餐的“潍坊样板”。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助老食堂722处,累计就餐超30万人次,为高龄、失能等特殊老年人送餐人次超过1.5万,擦亮了“康养有潍 颐养有坊”养老服务品牌。
构建智慧养老体系,实现幸福晚年“云守护”
在青州市井塘古村,“AI+康养小屋”成为智慧养老的生动实践。老人们在此测量的血压、血糖等,测量数据实时上传云端,生成老人的专属健康档案。家属可随时通过手机查看老人健康状况,还能享受三甲医院医生远程问诊、AI智能分析等服务。“以前看病要跑老远,现在在村里就能和专家‘面对面’了。”村民王友军说。
近年来,我市民政部门在市级和15个县市区建设了智慧养老服务中心,搭建起养老服务“一张网”平台,在居家、社区、机构三个层面探索安装智能化设施,推动实现养老服务“云守护”。
在居家养老领域,智能化设备为老人筑起安全防线。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技术,搭建独居老人用水在线监控系统,通过采集、分析老人每日用水量来监测其居家活动情况,实现老人12小时无用水报警和连续2小时用水报警。同时,试点为老年人家庭安装智慧养老六件套,包括门磁感应器、人体生命感知仪、水浸报警器、烟感火灾探测报警仪、燃气报警器、SOS固定按钮,所有设备对接到平台,实现对老人的远程监护。目前已对全市8400余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了居家适老化、智能化改造。
社区养老方面,智慧应用让服务更暖心。在社区设立血糖仪、血压计、智能轮椅等智能养老设备展示区,定期开展体验活动,让老人认识、了解智能设备。在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安装视频会议和实时监控系统,进行“全天候、全覆盖、智能化”监管。选择信誉好、服务满意度高的服务商和专业养老服务组织,将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理发助洁等20多项服务纳入平台数据库,老人通过平台“一键”即可获取服务。
在机构养老领域,智慧赋能让管理更放心。通过在养老机构安装智慧消防、互联网+明厨亮灶等系统,实现养老服务信息“一目了然”、养老服务资源“一键获取”、养老服务监管“一网覆盖”,切实保障1.45万名机构住养老年人安全。给全市2560名失智老年人佩戴智能定位手环,远程监测老人活动轨迹,防止老人走失。依托县级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和区域性养老服务机构,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鼓励养老机构或组织将服务范围向居家延伸,通过智慧养老服务大数据平台与医疗机构对接,为全市养老机构及居家老人提供远程诊疗等服务。目前养老机构或组织已为全市1.39万名居家特困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医等社会化照护服务。
发展银龄志愿服务,展现老有所为新风采
每周三上午,奎文区“红色宣讲团”的离退休干部党员都会准时出现在社区活动室。“去年我们开展了217场党史讲座,最年长的宣讲员82岁。”团长李建国说。这支由120余名老同志组成的队伍,已成为潍坊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力量。
在潍坊,25.3万名老年志愿者正以饱满的热情,诠释着“老有所为”的深刻内涵。
为推动“银龄行动”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我市打出一套“组合拳”。在制度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册流程,依托中国志愿服务网对志愿者信息进行系统记录与深度分析,通过精准的数据支撑,为志愿服务项目的可持续开展保驾护航。在党建引领层面,大力推进“党建引领 银龄前行”离退休干部助力社区治理行动,组织离退休干部党员积极融入社区服务。
我市还注重激活基层治理的“银发动能”,充分挖掘基层老年协会在社区治理中的潜力。基层老年协会成为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重要平台,通过发动老年人深度参与基层治理,探索互助模式,推动老年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有效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为进一步放大“银龄”志愿服务的影响力,我市持续打造特色品牌。市老龄办联合老年大学等平台,在多领域积极创新实践,成功创建“长者先锋”“婚姻家庭志愿调解”等品牌项目。
养老服务事关民生福祉。从热气腾腾的社区食堂到智慧便捷的“云守护”系统,从温馨和睦的老年社区到蓬勃发展的“银龄”志愿服务,我市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切实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绘就“夕阳无限好”的幸福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