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时节,走进位于宁阳县伏山镇西代村的“西代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种植区,今年栽植的万余棵树苗与田间长势喜人的蔬菜交相辉映,一幅“路相通、渠相连、田成方、林成网”的景象映入眼帘。
“以前,散户地邻之间经常闹矛盾,不是树木遮阴影响产量,就是侵占地边多种地。现在,全村耕地都集中起来,成立了产业发展联合体,就避免了这些矛盾纠纷。今年,我们还统一收回了田间道路两侧的1.5万棵树穴,发包给村里的种植大户,每年能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余元。”西代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朱尚秋介绍,该村地处镇域东部,现有耕地2600余亩,土地肥沃、水浇条件优越,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是当地“农业学大寨”的模范先进村,现如今,作为村“两委”办公场所使用的两层砖楼仍然保留着当年农业发展的辉煌。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发现原来‘一家一户’的种植已远远跟不上群众增收致富的需求。农田道路、排水沟渠等基础设施也需要加大投资,进行整治改善。”朱尚秋说,早在2008年,西代村就抓住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实施的机遇,广泛推进土地流转,积极调优种植结构,通过农业招商,引进春兰苗木、佳禾食品等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化种植、订单式发展既带来了良好的种植效益,也改变了当地传统的农业种植理念。2015年,西代村持续调整种植结构,引进发展家庭农场、种植大户9家,全村耕地实现了“全流转”。同时,借助村集体“三资”清理,对村内空闲院落、废弃坑塘、闲置耕地进行清理发包,引进豪信生物、智圣食品等企业,真正让“沉睡资产”变成了“增收活水”。
为进一步拓宽村集体和群众增收渠道,西代村采取党支部领办的方式,由村集体、党员干部、种植大户等入股,先后成立了“西代和”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西代美”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并联合村内13家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牵头成立“西代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产业化联营模式,由村合作社提供农资团购帮扶、农业科技培训、市场行情信息以及机械务工服务等,既促进了全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又增加了合作社的服务性收入。
“为了让大家抱团发展,村里除了提供生产性服务之外,还利用主题党日、村民议事会等平台,定期组织企业、家庭农场负责人及种植大户开展集体活动,或学习农业发展政策,或协商服务事宜,或交流发展心得,大家经常见面,有信息及时分享,有困难一起想办法解决。”朱尚秋说。
“抱团发展的目的就是增加村集体和群众收入。目前,村集体收入主要有三部分,一部分是入股合作社的分红收入,每年12万元左右;另一部分是村集体收取的土地流转服务费,每年每亩50元,全年收入13万余元;最后一部分是村里各类土地租金收入、资产资源发包收入,2024年村集体实现经济收入近120万元。”朱尚秋介绍,全村土地流转后,村里常年务工人员近200人,按照一年务工10个月计算,全年人均务工收入2万余元,部分群众还成了拥有土地收入、务工收入、分红收入的“三薪”农民。目前,全村已发展“两菜一粮”种植面积2000亩,各类蔬菜大棚20个,全村每年农业产值近3000万元。
农村大众报通讯员 周振龙
■编后
随着农业生产环境变化,如何进一步拓宽村集体和群众的增收渠道?今天刊登的这两篇稿件给出了好办法:因地制宜盘活闲置资源,化零为整引入优势企业,实现抱团发展。面对地块零散、种植效益不高的现状,博山区朱家庄片区与山东鲁供青苑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合作,集中土地发展特色农业;而面对“一家一户”种植跟不上群众增收致富的实际需求,伏山镇西代村成立农民合作社,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实现抱团增收。如今,西代村的变革已见到了效益,朱家庄片区也是未来可期。农业生产力不断在发展,只有跟上时代变化,积极拓展思路,才能与时俱进,实现村集体和群众的“双富”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