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    国内    社会    教育    旅游    房产    娱乐    企讯    女人    财经    科技    健康    家居  

 

 首页 > 资讯频道 > 一线故事 > 正文
   

“小爬叉”孵出致富“大产业”

2025-07-11 07:58:47  |  来源:  |  作者:  |  阅读:  字号: T   T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艳粉

  夏天的夜晚,菏泽城区和乡间的树林里,热闹得跟赶集似的!手电筒光在树叶间乱窜,人们提着工具,围着树干转悠着摸“爬叉”、逮“知了猴”。金蝉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是夏季餐桌上的“硬菜”,深受市民喜爱。

  “以前摸‘爬叉’就图个乐,现在可不一样了,能挣钱!”金蝉养殖户沈继忠说,柳树林里的“小爬叉”,如今成了村民致富的“金疙瘩”:一元多一个,亩均效益近万元,连蝉蜕都能卖钱。

  7月8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进金蝉养殖基地,探访夜间抓金蝉的热闹场景,聆听养殖户靠“小爬叉”发家的故事。

  金蝉收获期,养殖户忙不停

  夜幕降临,位于鲁西新区陈集镇的鲁菏金蝉养殖基地的树林里热闹起来。

  手电筒的光束在林间交织,从城区赶来的市民与附近村民提着水桶穿梭其间,欢声笑语伴着此起彼伏的“快看,这里有好几只”在夜色里荡开。

  基地主人沈继忠站在林边,望着人群里弯腰寻觅的身影,嘴角忍不住上扬:“这阵子天天这样,抓金蝉比赶集还热闹。”

  “快看这棵树,根这儿刚爬上来一只!”市民王女士举着手电筒照向树干,一只金蝉正顺着树皮往上挪,六条小腿蹬得欢实。她边说边伸手轻轻捏住,放进水桶——桶底已有小半桶,金蝉们沾着泥土的壳还软着。

  沈继忠走近,听着大家的笑声,思绪飘回七年前。

  2018年,他在互联网上刷到金蝉养殖的信息,想起自己打小爱摸“爬叉”,一咬牙和弟弟承包了50多亩林地。“第一年播蝉苗时,看着蚂蚁大小的幼虫钻进土里,心里直打鼓——这能成吗?”如今,基地已进入丰产期,从6月中旬起金蝉陆续出土,产量从每日几千只涨到2万只。

  “每亩地平均能出8000只,晚上抓金蝉,白天数票子,累但踏实。”沈继忠说。

  说话间,又有人举着金蝉凑过来:“沈老板,这只要不要?”沈继忠摆摆手:“自己抓的随便拿,卖的话按1.1元一个。”他透露,尽管金蝉价格从最初的几毛钱涨到现在,市民尝鲜的热情却只增不减,“每天抓的金蝉,早早就卖完了”。为了补足供应,他每年还往邻近的安徽砀山、江苏丰县、河南周口等地跑,收购外地金蝉。

  与此同时,鲁西新区吕陵镇周庄村的荣翔金蝉养殖场里,负责人桑俊荣正带着工人“挑灯夜战”。

  10亩柳林在暮色中泛着青翠,树根处,刚破土的金蝉正顺着树干往上爬。桑俊荣蹲在树旁,借着手电光,指尖轻巧捏起一只——金蝉翅膀还沾着湿润的泥土,六条小腿在掌心乱蹬。“每晚8点到12点是采收黄金期,蝉蜕后的银蝉很鲜嫩。最忙时得雇6-7个人,从晚8点干到12点,一晚能抓3000-4000只。”桑俊荣拍了拍树干,柳树根系下,是密密麻麻的蝉洞。

  去年,这片10亩柳林给桑俊荣带来五六万元的销售额。

  桑俊荣捏着刚抓的金蝉笑个不停:“别看这小东西不起眼,养好了真是‘金疙瘩’。”

  重拾童年乐趣,亲子共寻“树上宝藏”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养殖基地不仅是金蝉的“产房”,更成了市民寻回童年记忆的乐园。

  夜色初降,鲁菏金蝉养殖基地的树林里便热闹起来。市民段先生带着妻子和女儿从城区赶来,小丫头踮着脚尖,手电筒光在缠着胶带的树干上扫来扫去——这是沈继忠教的小窍门:“金蝉爬到胶带处会卡住,好抓。”

  “爸爸快看!这儿有3只!”段先生的女儿欢呼着。胶带处,3只金蝉正卡在树干上的胶带处,身上还沾着湿润的泥土。段先生鼓励女儿拿下来放进水桶,桶里已有小半桶。不到一小时,他们便摸了两桶、近千只爬叉。“现在城市孩子很少有摸爬叉的经历,带她来体验乡村乐趣,成就感满满!”段先生笑道。

  这样的场景,在养殖基地里随处可见。

  孩子们举着手电筒模仿大人,在树干上寻找“停滞”的爬叉,每发现一只便兴奋得跳起来;家长们跟在身后,或指导或拍照,笑声混着蝉鸣在林间回荡。沈继忠站在林边,望着这些“大孩子”“小孩子”,眼里满是欣慰:“每年这时候都有大量市民前来,他们带走爬叉,也带走了儿时的快乐。”

  “摸爬叉”是许多人难忘的童年记忆。

  每年金蝉出土时节,乡村的树林、城市的公园,甚至道路两旁的树丛,都有人提着手电筒“寻宝”。但野生金蝉越来越少,常常两小时下来收获寥寥,家长和孩子都感觉不过瘾。“最初我们不想对外开放,可打电话咨询的市民太多了,都说想重温儿时的乐趣,我们就开了这块‘亲子体验区’,每人10元门票,不限时,市民可按需抓。”沈继忠说,如今基地平均每天有五六十人前来,周末多时超过百人。

  金蝉养殖成村民增收大产业

  “金蝉的收获很讲时效,每晚8点到10点是采收黄金期,得巡两遍。”沈继忠说,第一遍捕捉金蝉,第二遍收集银蝉——“有人爱金蝉的紧实口感,有人偏爱银蝉的鲜嫩,得分开处理。”

  捕捉后的金蝉被放入装有地下水的盆中淘洗,既去泥又保鲜。“这样处理后,金蝉能保持活力,第二天依然鲜活。”沈继忠说,金蝉富含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市场需求旺盛,价格也逐年上涨。

  如今,金蝉养殖已成为菏泽村民增收的一大产业。

  除了林下养殖金蝉,近年来,芦笋地里养殖金蝉的模式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村民想通过金蝉养殖在家门口增收。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单县、曹县、鄄城等县区不少芦笋种植户已开始在地里养殖金蝉,实现了一块土地两份收入,效益可观。

  单县郭村镇张保楼行政村破楼角村村民朱之春,已是芦笋地养金蝉的“带头人”。10年来,他从最初种几亩发展到几十亩,经多年摸索,逐渐掌握了平衡芦笋与金蝉收益的规律。

  金蝉养殖的火爆,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

  沈继忠的基地每年采收期会雇几名工人,附近村民王凤钦便是其中之一。“几个小时挣三四十元,离家近,干活时能回味儿时摸‘爬叉’的乐趣,还有收入,是份不错的工作。”她边说边用手电筒光在树干上来回扫动。

  随着生活水平提升,金蝉作为高蛋白美食越来越受欢迎。沈继忠透露,今年价格稳定在1.1元/个,本地产量已难满足需求,他每年还得往附近县区跑,收购外地金蝉补足供应。

  养殖基地采用原生态模式,不施农药的天然环境造就了金蝉的优良品质,形成了 “体验+直销”的多元销售网络:既供应批量采购商,又开设市民自采体验区,社区团购订单也日趋活跃。“老顾客带新顾客”的复购模式成为主要销售动力,稳定的客源得益于产品口碑。

我来说说(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田间课堂”绽芬芳
 
0
 
 
 
 
推荐资讯
菏泽以数字之力重塑产业新生态
菏泽以数字之力重塑产
无花果成村民“致富果”
无花果成村民“致富果
“中国造”铁路车厢从烟台港直发非洲
“中国造”铁路车厢从
“85后”新农人用汗水守护农田
“85后”新农人用汗水
 
栏目最新
栏目热门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山东信息港 ings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