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晴晴
有一种母爱,无关血缘。对于我市困境儿童而言,“爱心妈妈”这四个字蕴含着无尽的爱和力量。2024年以来,市妇联充分发挥自身桥梁纽带作用,发动妇联执委、巾帼志愿者、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爱心妈妈”志愿服务团队,目前,团队已有1500余名“爱心妈妈”,共结对帮扶1000余名困境儿童。
从个人善举到爱心洪流
2024年3月,一份充满温情的“爱心妈妈”招募令在我市引发热烈反响。一年多以来,社会各界的爱心力量不断汇聚,除了女性踊跃参与,也不乏男性的身影,沂源县的公彦斌便是其中之一。
在一次拍摄宣传片时,公彦斌了解到当地一位民警帮扶困境儿童的故事。“那些孩子渴望关爱的眼神让我深受触动。”公彦斌回忆道。很快,他主动联系沂源县妇联,加入了沂源县“爱心妈妈(爸爸)”志愿服务队,成为几名困境儿童的帮扶人。
“这些孩子表面看起来和其他孩子没什么不同,但只要谈及家庭,他们就会变得特别敏感。”公彦斌说,在帮扶中,他和伙伴们慢慢读懂了困境儿童更深层的需求。“很多孩子的家庭条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他们真正缺失的是父母的陪伴,以及社会的理解和接纳。”
这份认知推动他从“帮扶者”变成“倡导者”。如今,他不仅带着多名同事加入团队,还牵头成立了爱心组织。
这股爱的暖流,源自2024年全国妇联启动的“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三年行动计划。市妇联迅速响应,全市202名专职妇联干部率先垂范,每人结对帮扶一名儿童。与此同时,他们通过微信公众号、官网持续发声,让“爱心妈妈”招募从个人善举汇聚成爱心洪流。
让每颗童心都被温柔照亮
“这些孩子最缺的不是物质,而是心灵的陪伴。”这是许多“爱心妈妈”的共识。
7月14日,淄博市翗翗助学服务中心“爱满家园 益童成长”周末营开营,通过精心设计的沉浸式体验活动,为困境儿童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
“很多孩子刚来时沉默寡言,也不愿意参与活动,现在能主动和伙伴们交流了。”淄博市翗翗助学服务中心负责人谢晓莹欣慰地说。这种转变,源于志愿者对他们平等、温暖的陪伴。
在市妇联的组织号召下,全市“爱心妈妈”为爱集结,小桔灯公益助学中心“爱心妈妈”团队、高青麦田“爱心妈妈”团队、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爱心妈妈”团队等先后组织举办了夏令营助学、爱心义卖、手牵手联欢等一系列暑期儿童关爱活动。
织密困境家庭关爱网络
我市通过搭建系统化的服务网络,将原本零散的温暖凝聚起来,转化为日常可及的关怀。
比如,临淄区推行的“赋能培训+精准陪伴+情感联结”三位一体模式,就藏着专业的温度。“入户走访时,一个拥抱可能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经过专业培训的‘爱心妈妈’们,学会了用非语言交流打开孩子的心扉。”临淄区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
各区县纷纷创新实践,让这张守护网越织越密。张店区、高青县针对亲子关系、青春期教育等热点话题,邀请专家现场授课;桓台县依托全县333个家长学校,为留守困境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提供重点领域科学指导;周村区、博山区利用各类假期,组织“爱心妈妈”与结对儿童参加集中陪伴活动……
如今,一张覆盖全市的关爱网络已然形成。多个“爱心妈妈”驿站如繁星点点,与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场所联动,为孩子们打造了处处可及的温暖空间。
1500余名“爱心妈妈”的故事还在继续,这张用爱织就的守护网,正越收越紧,越变越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