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砖红瓦的院落错落有致,村庄沥青路平坦畅通,农产品基地里瓜果飘香……走进平邑县温水镇,一幅环境优美、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画卷映入眼帘。
近年来,温水镇在美丽乡村建设尤其是环境整治连片治理方面,推行“全域整治、长效管护、全民共建”模式,乡村由“单点盆景”向“全域风景”华丽蝶变,走出一条环境美带动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去年11月,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推进会在温水镇召开,其“点线面结合、建管护并重”的治理模式获全省推广。
直面痛点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
温水镇地势平坦、村庄密集、人口众多,过去普遍存在村庄规划缺失、环境“脏乱差”问题。
环境整治从哪里破局?温水镇选择“先治痛点、再塑亮点”。前南林村曾因一个3亩大的臭水坑饱受诟病。该镇将其列为攻坚试点,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硬是将臭水坑变成了集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多功能广场。以此为突破口,该村统筹实施街巷硬化、村庄绿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迅速蜕变为“月季飘香、广场焕彩”的和美乡村新样本。
前南林村是温水镇全域整治的缩影。该镇立足全域村庄“棋盘式”分布的地形特征,坚持精细化推进。针对易反弹问题,创新制定如“柴火不出院”“厨墙无污渍”等可视化标准,集中清理“五堆”,拆除残垣断壁,整治杂乱线路。同时,美化增彩,墙体彩绘焕然一新;绿化提质,零碎闲置地变身“一米小菜园”、小花园;亮化升级,节能路灯点亮乡间;路域整治,清理路肩、规范标识……点、线、面立体提升格局逐步形成。
全民共建
从“干部干”到“一起干”
乡村环境整治涉及千家万户,如何激发内生动力?温水镇尊重群众意愿,推行“一村一策”,让整治效果更契合生产生活所需。
该镇边整治边管护,探索长效管理机制。镇级层面购买社会化服务,组建专业保洁队伍负责垃圾清运、厕所管护等常态化工作;村级依托网格化管理,压实“村两委+公益岗”专职管护责任。
随着乡村整治成效不断显现,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乡村整治工作中来。温水镇因势利导,创新实施“能人返乡”工程,以“我为家乡添光彩”凝聚力量,在拆迁通街、设施建设等环节,通过动员村民自发捐款、义务投工,形成了“干部带头、能人引领、群众参与”的共建格局。为了拓宽资金渠道,温水镇多方整合资源,争取省市派第一书记帮扶、库区移民村等政策支持,整合“百千工程”、和美乡村示范创建、乡村振兴推进区、“四好农村路”建设等各类资金,推动资源要素向片区集聚。
产业融合
从“环境美”到“百姓富”
环境整治的最终落脚点是富民强村。温水镇将人居环境提升与农旅产业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奇异果、樱桃、草莓等果蔬采摘产业,打造特色种植基地,吸引游客体验农事活动。立足温水镇水质好的先天条件发展特色鲟鱼养殖。融入大蒙山旅游圈,精心建设“百槐园”“仁孝采摘长廊”,形成“春赏花、夏纳凉、秋摘果”的四季旅游线路。
从整治痛点、难点到激发全民参与,从建立长效机制到推动产业融合,温水镇以乡村环境全域整治为笔,绘就了一幅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产业兴旺的和美乡村新图景,生动诠释着人居环境改善带来的深刻蝶变。
农村大众报通讯员 苗晓林
孙兆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