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安市宁阳县鹤山镇,提起王长义、王长信两兄弟,乡亲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赞一声“信义兄弟”。从拉着地排车走街串巷的贩粮人,到如今金麦香面粉厂的“粮掌柜”,几十年间,他们的生意变了样,但不变的是那份刻在骨子里的诚信。正是这份诚信,让当初需要他们下乡收粮的农户和商贩,如今心甘情愿地拉着粮食上门,也让“信义兄弟”的称呼,在乡亲们口中越叫越亲。
一杆老秤立根基
走进金麦香面粉厂,一辆辆三轮车排成长龙,粮仓内金黄的小麦堆积成山,全自动面粉加工车间机器轰鸣,成品仓库内工人忙碌有序,装车、过磅、登记、发车,高效流畅。
“诚信经营不是口号,而是实打实的行动。这不是一两年的事,而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坚守。”在粮仓内,哥哥王长义轻抚着一杆老秤,乡音里透着坚定。这杆秤从兄弟俩拉地排车贩粮时就跟着,称过无数粮食,也称出了他俩在乡亲们心里的分量。
1983年,兄弟俩开始收粮食。“当时我们县酒厂正好缺地瓜干酿酒,我俩一合计,凑了300元钱,说干就干!”王长义回忆说。那时候每天天不亮,兄弟俩就推着地排车、扛着老秤,走村串户收粮去了。
“粮食买卖,称的是斤两,量的是人心。”王长义拍了拍那杆老秤,“这秤砣一拨,40公斤粮食瞬间就能变成30公斤,门道多着呢。”当时不少“粮贩子”变着法子坑骗农民,可他兄弟俩清楚,每粒粮食都是乡亲们的血汗,因此,收粮时兄弟俩只认一个理儿——“钱不如人值钱,秤不如心实在”,粮价从来不压,秤砣从来不马虎,绝不会缺斤少两。
1997年,兄弟俩收购了汶上县杨店镇卢庄村于秀文家的100吨玉米,答应腊月二十六结清17.5万元粮款。那天,恰好下起了大雪。王长信担心对方着急,也担心雪后道路结冰无法通行,硬是顶风冒雪前去送款。20公里雪路,摩托车在路面上直打滑,他记不清摔了多少跟头。等赶到于秀文家时,王长信已经成了一个雪人。于秀文攥着粮款,大为感动,要杀鸡款待。王长信摆摆手:“应该的,做生意就得说话算话。”说完又钻进风雪里往家赶。
1998年的秋天,兄弟俩把收来的小麦送到面粉厂。昏黄的灯光下,会计算完账将厚厚一沓人民币递过来。兄弟俩没细看揣进怀里就回去了。到家一对账:咦,怎么多了2000元?这笔钱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人家发现少了钱该多着急!”兄弟俩一合计,当即发动车子就往面粉厂赶。100多公里坑洼路,等到天蒙蒙亮时才赶到。满脸疲惫的王长信敲开面粉厂大门,老板看见他眼圈就红了,紧紧攥着他的手不放:“兄弟,你可真是个大好人呐!”打那以后,只要是他哥俩送的麦子,厂里连磅都不过,全凭他俩报数,分量从来没错过。
“老王家的秤最准!”几十年来,兄弟俩收粮从不缺斤短两,乡亲们认准了这份实在,愿意把粮食留给他们,有时宁肯多等几天也要让他们来收。
一诺铸就“粮银行”
“金泗皋,银王卞,要吃麦子下鹤山”,这句话道出了鹤山小麦的好名声。2005年,凭借多年走村收粮攒下的好口碑,王长义兄弟俩建起了金麦香面粉厂,粮食收购也由原来的下乡收购逐渐变为农户、商贩自愿送货上门。
“咱得让乡亲们吃上放心面!”兄弟俩拍着胸脯立下承诺。知道农户存粮容易受潮生虫,他们琢磨出了“粮食代存”的法子:村民将小麦免费存到面粉厂,拿着存粮单,随时能取面粉或兑钱,且无需考虑粮食损耗,价格“随行就市”。
一诺,重逾千金。
2011年夏收时节,不少村民以每斤1元的价格将小麦存入面粉厂。到了年底,粮价竟涨到了每斤1.3元。老话说,“粮食过了分,好比贩黄金”,粮仓内的400万斤小麦,足足涨了120万元。送到嘴边的“肥肉”,谁看了不心动?可兄弟俩却坚守当初的承诺:“农民种粮挣的是汗珠子摔八瓣的辛苦钱,当初咋承诺的,现在就咋兑现!”
从那以后,来厂里存粮的储户络绎不绝。“信义兄弟”的名号,越叫越响。
“好麦子才能磨出好面粉。”王长信说得实在,“咱跟粮户定好标准、签好协议,收粮价每斤比别人高2分钱,但麦子进仓前,水分得测准,筛子得过细,一粒杂质都不能含糊。这么办,粮户多挣了钱,咱厂里也保证了粒粒都是好麦子。”
如今厂里的面粉越卖越远,广东、广西、云南的客户都抢着要,在厂里存粮的农户们也跟着高兴。种粮大户韩耀广在面粉厂附近连续种了3年地,存粮超百万斤。“我特意从老家过来包地种粮,就是冲着‘信义兄弟’这块金字招牌。”韩耀广感慨地说,“他们存粮既专业又让人放心,我把最好的小麦都存在这儿。人家诚心诚意,咱更要掏心掏肺啊!”
一信守家代代传
信义,是老王家的传家宝。“不管做人还是做买卖,讲信义就是本分!”王长信常念叨家里的老规矩。“早年间,我爷爷在乡下支摊染布,染一匹布收多少钱,清清楚楚,在四邻八乡口碑特别好。”到了他们父亲王守平,也是因为人实诚被社员推荐当上了生产队队长,一干就是几十年。
“从小看着长辈讲诚信、有善心,我们也想用行动告诉大伙儿,讲诚信不吃亏,反而生意能越做越好。”王长信说。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信义兄弟”不但自己讲诚信、重义气,更想把这份信义传遍四方。这些年,兄弟俩走进机关、学校、社区、企业,一遍遍宣讲诚信故事,奖励优秀教师、资助贫困学生、看望本村70岁以上老人等,累计捐物捐款190余万元。
2023年,王长义、王长信兄弟二人牵头成立“信义基金”,并带头捐出20万元,用于资助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宁阳这座城市养育了“信义兄弟”,他们又以实际行动回报家乡,传递信义美德。
“诚信,就是咱最重的秤砣!”王长义、王长信兄弟俩常常把这话放在嘴边。这杆从爷爷染布摊上传下来的老秤,称的是良心、量的是本分,稳稳托起了王家蒸蒸日上的家业。几十年如一日,兄弟俩不仅生意做得好,更把“信义”二字刻进了宁阳的街巷,暖在了乡亲们的心坎上。这份朴实的信义,像脚下的土地一样厚实,经得起风雨,也托稳了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