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寅
东营曾饱受水患与贫困之苦的黄河滩区、黄河南展区,如今正经历脱胎换骨之变。滩区和南展区百姓“家门口”的幸福生活,正由三大坚实支柱稳稳托起。
一是“家门口”的便捷服务圈,解了烦忧。迁建要告别“晴天土、雨天泥”,更要告别办事奔波之苦。杨庙社区92项便民服务、94项警务事项下沉,龙居社区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高家片区“跨村联建”形成“乡村CBD”,直办代办数十项事务……凡此种种,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成为现实,让安居有了最安心的依托。
二是“家门口”的多元增收路,鼓了腰包。安居更要乐业。“共富工坊”里,居民家门口就业,“月均三千多元”;北范果蔬合作社、沿黄产业联合社带动700余人就业,以及村集体增收;中草药基地深加工提升亩产效益,旺季用工二三百人。党支部领办、产业联合、家门口就业,让“离土不离乡”的增收模式遍地开花,鼓了钱袋,稳了人心。
三是“家门口”的丰润文化场,乐了身心。精神富足是更高追求。图书室书香静谧,棋牌室笑语欢声,“订单式”文化活动精准满足老中青需求;非遗工坊借直播焕新,留住技艺更带来收益;“黄河人家·北岸营地”穿起文旅珍珠,野趣盎然。文化服务供给丰富优质,不仅传承文脉、涵养乡风,更让搬迁群众在参与中找到归属与欢乐。
滩区迁建的成功,其深刻意义在于:它不仅搬离了危房,更在“新家园”精心构筑起服务、产业、文化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让万千滩区群众无需远行,在“家门口”就能实实在在、稳稳当当地接住那份期盼已久的便捷、富足与欢愉。这是黄河安澜惠泽的生动体现,更是乡村振兴“以人为本”理念的温暖实践,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东营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