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明县渔沃街道牛庄村,一处普通的农家小院终日飘散着草绳的清香。几名村民围坐在院中,手指翻飞间,草绳在掌心灵活穿梭,不一会儿,结实精巧的筐篮便初具雏形。这里是村民们口口相传的“致富大院”,而它的主人,正是用一双巧手和坚韧肩膀带领乡亲们“编”出致富路的“女强人”李梅英。
李梅英个子不高,身材瘦弱,眼神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毅。谁也想不到,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曾经历过怎样的生活重压。几年前,她的丈夫在外地打工时意外受伤,丧失劳动能力,不仅需要长期照料,巨额医疗费更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儿子在部队服役难以分身,女儿正读高中,正是用钱的时候,所有的重担一夜之间全压在了李梅英肩上。
“那时候感觉天都要塌了。”回忆起往事,李梅英语气平静,却让人感受到沉甸甸的艰辛。这个瘦弱的女人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擦干眼泪,开始寻找出路。一次整理院落时,她看到角落里废弃的破筐篮,一个念头突然击中了她——编筐!这门从小学来的手艺,或许能成为救命稻草。
没有师傅教,李梅英就凭儿时记忆摸索。由于没有经验,十根手指被草绳划得满是血口子。她咬牙坚持,反复试验,终于编出第一个能拿到集市上卖的筐,换回20元。这20元不仅是收入,更是照亮黑暗的一束光。从此,她白天照顾丈夫饮食起居,夜里就在灯下通宵编织。手指上的血痂渐渐变成厚厚的老茧,手艺也从生疏变得精湛。她编的筐子质量好、样式新,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家庭生活也渐渐有了起色。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生活刚有起色,李梅英就注意到村里许多留守妇女和老人生活拮据。她主动将大家召集起来,免费传授编筐手艺。“梅英姐心眼好,自己难成那样,还总想着我们。”一位正在编筐的村民动情地说,“她手把手教,从不藏私。现在我靠编筐能挣零花钱,还能给孙子买学习用品。”
李梅英不仅传授技术,更展现了经营头脑。她敏锐捕捉市场变化,开发出果篮、花筐、收纳篮等多种新产品,统一收购村民们的成品开拓销售渠道。从最初的几户到如今的数百户,一条“不出家门就能挣钱”的致富路越走越宽。这个小院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车间”和“乡村振兴驿站”。
李梅英的“强”,不仅在于逆境中的不屈不挠,更在于致富后的无私分享。她的坚韧感染着家人:女儿以优异成绩考上山东科技大学,儿子退伍后成为消防员多次立功,丈夫在家人照料下精神状态也日益好转。如今,李梅英的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深深影响着下一代,而牛庄村的编织产业也像那精美的筐篮一样,被编织得越来越紧密、越来越红火。
通讯员 牛海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