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文莉 文/图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新就业群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断开拓出充满生机的新天地。在宁阳县乡饮乡,新就业群体巧妙地将直播间与传统蟋蟀产业相融合,使古老的乡村文化借助数字经济的舞台焕发新活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股新兴力量。

“欢迎各位来到直播间,今天刚收了一批好货,大家看这只‘红牙青’,皮色纯正,绝对是赛场上的‘猛将’。”刘鹏手持芡草,熟练地引导蟋蟀开牙,手机屏幕上立即弹出一连串的询价信息。刘鹏的黑风口直播中心虽然刚起步,但已经展现出潜力,他的抖音账号在短时间内积累了3000名粉丝,并且这个数字每天都在增长。
每年7月到9月,刘鹏带领团队白天收蟋蟀,晚上做直播,忙得不亦乐乎。他不仅自己捕捉和收购蟋蟀,还帮助村民销售。品相好的蟋蟀每只能卖到10万元左右,相对普通的也能卖到4万元至5万元。凭借线上直播销售,刘鹏团队在这3个月的营业额在80万元左右。
“等凉快一点,我就去开网约车,一年到头闲不住。”每到冬天,刘鹏就成了网约车司机。方向盘握在手里,听着导航里的提示音,他觉得这活儿挺实在:“夏天靠蛐蛐,冬天靠车轮,哪儿有活儿干就往哪儿去。”
与刘鹏不同,孙卫鹏主攻的是快手平台和微信朋友圈营销。“各位网友看过来,这只是正宗的‘黑金刚’,叫声洪亮,体格健壮,绝对是收藏级的宝贝。”孙卫鹏的直播风格非常接地气,吸引了大量南方地区的蟋蟀爱好者竞相购买。
“等蟋蟀卖完以后,就可以收葫芦了,冬天是制作鸣虫葫芦的最佳时节。”孙卫鹏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打造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蟋蟀销售季过后,他立即转向鸣虫葫芦的制作和销售,通过烙画、雕刻,手工制作口盖、蒙芯以及造型奇特的范制葫芦和虫具,小小的葫芦变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这些工艺品通过网络销售,既能保证全年的收入稳定,又能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孙卫鹏说。
在乡饮乡,正涌现出越来越多像刘鹏、孙卫鹏这样的就业者。他们通过直播将田间地头与千家万户紧密相连,用灵活的脚步踏出增收致富的新路径。这些看似零散的努力,正汇聚成经济发展浪潮中最鲜活、最动人的浪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