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适宜盐碱地种植的种子是如何被筛选出来的?
从亲本选配,到后代选育、成为品种,最后再到盐碱地大面积种植。市农科院广泛收集国内外粮棉油作物栽培品种、近缘种和野生种等植物种质资源,利用先进的耐盐碱评价指标和技术标准,筛选出强耐盐碱地作物种质和新品种,努力把盐碱地变成“希望的麦田”。
2024年,市农科院参与申报的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强耐盐碱粮棉油作物品种选育及应用”成功获批。该项目由省农科院牵头主持,联合市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山东众力棉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申报,旨在解决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适生品种少、耐盐阈值低等制约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品种瓶颈问题。
据市农科院副院长李思同介绍,项目开展以来,团队注重耐盐碱作物种质的筛选和鉴定,通过利用GWAS、QTL定位、转录组等多种组学手段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挖掘耐盐碱相关基因,并解析其调控机理。项目团队还结合常规杂交育种和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创制强耐盐碱粮棉油作物新种质,培育耐盐碱能力优异的新品种(系)。
日前,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刘兆辉一行走进市农科院试验田,就山东省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工程项目中“强耐盐碱小麦、玉米和大豆种质创制与新品种(系)培育及示范推广”任务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调研。专家组从项目管理、成果转化、奖励申报和加强合作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
今年,市农科院7个自育新品种以及5个引进品种,在东营展开了耐盐碱鉴定。6月,省农科院专家实打验收给出硬核数据:“菏麦317”亩产438.51公斤,“菏麦29”亩产420.74公斤。“菏麦179”等6个品种测产同样亮眼,亩产均超380公斤,其中“菏麦179”亩产435.3公斤。
育好种,产好麦。目前,市农科院已成功育成19个各具特色的小麦品种,如抗旱的“菏麦17”、节水的“菏麦23”以及优质的“菏麦22”等。特别是明星品种“菏麦29”,在2021年、2022年、2024年连续刷新菏泽小麦单产纪录,并入选山东省主要粮油作物主导品种。
据了解,市农科院在玉米耐盐碱研究方面已经积累了多年经验。自2016年启动相关研究以来,该院已成功育出“菏玉系列”品种,并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团队先后承担了18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荣获了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农牧渔业丰收奖等多项荣誉。在玉米育种方面,市农科院自2016年以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菏玉19”创下菏泽市夏玉米亩产962.9公斤的高产纪录,并在山东推广种植超过650万亩。
从实验室的精心筛选,到盐碱地的实地验证,市农科院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耐盐碱育种流程。如今,“菏麦”“菏玉”等系列品种已在黄河口盐碱地生根发芽,昔日的生态难题正逐步转化为粮食增产的新动力。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盐碱地是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市农科院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加快选育耐盐碱小麦、玉米、大豆新品种,提升耐盐碱作物栽培技术水平。同时,积极探索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为推动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记者 张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