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 韩 笑
随着城市扩容、人员进城,如何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让居民实现从“居住”到“生活”的转变,成为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课题。
郓城县唐塔小区曾经是墙面斑驳、路面坑洼、楼道杂乱的“忧居”小区。唐塔街道党工委紧扣“老小区 新生活 暖治理”目标,通过“党建引领、服务嵌入、商户共治、志愿赋能”,小区焕然一新,居民精神状态为之一振。
全县72个住宅小区中,无物业小区占比近三分之一,有物业的小区也因为部分服务质量不高,导致很多业主不满。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不到位,成为基层治理的“老大难”。为此,郓城县以创建“红色物业”为抓手,寓管理于服务,建立“社区总站+网格站点”服务管理体系,成立28个社区党组织物业服务总站、52个小区党群服务站,统筹协调物业企业、业委会。同时,小区党支部书记与业委会主任“一肩挑”,确保小区党支部领导作用贯穿始终、业委会监督职能有效发挥、物业企业服务管理责任精准落实。
“针对不同小区特点,我们采取了多元物业服务形式,对大多数小区,采用‘片区大物业’模式,将相邻小区整合成一个服务单元,引入专业物业公司统一管理,规模上去了,成本下来了,物业公司和小区居民皆大欢喜。对机关事业单位家属区,我们要求单位协同管理。对居民有意愿、自治有能力的小区,我们支持居民成立‘邻里管家’自己管。对确实无人管理的小区,则由社区党组织物业服务总站兜底管理。这样一套‘组合拳’下来,有效破解了小区无人管、管不好的困局。”郓城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广兵说。
此外,郓城县组织200名社区工作者在小区党群服务站常态化驻点服务,同时鼓励小区党支部成立楼栋党小组132个、选任楼栋长1016人,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进小区、入楼栋、全覆盖。同时选派18名管理经验丰富的退休干部担任“红邻书记”,牵头推动充电桩安装、停车位改造等项目落地53个。创新“红色合伙人”制度,吸纳社会组织、热心人士等300余人,成立社区志愿服务队12支,开展普法宣传、矛盾调处等服务170余次,有效延伸了服务触角、填补了物业服务空白。
郓城县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结合老旧院落、商圈楼宇等社区类型,聚焦“一老一小”实际需求,整合党建、政务、社会服务等各种资源,依托小区党群服务站,嵌入便民服务、幼儿托管等实用功能25项,形成“红郓万家”“红嵌唐邻”“乐郓成长营”等项目品牌11个,推动老有所依、幼有所养。
针对新建小区买菜难问题,盘活小区夹巷、广场、空地,嵌入小区菜市场13个。同时鼓励多种服务设施综合设置、复合利用、错时使用,对11个社区菜市场进行微改造,上午为流动菜贩、小吃摊提供免费摊位;下午组织送戏进社区活动,晚上摊位变身老人们的扑克牌桌、孩子的乒乓球台,丰富精神需求。
在郓州街道盛平社区“智慧盛平”服务平台指挥中心,大屏上实时跳动着周界防范预警、养老服务动态、居民需求响应等数据,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能精准定位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这个集“便捷、高效、实时”于一体的信息化平台,正成为基层治理的“最强大脑”。
为提升服务的精准性,郓城县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打造智慧物业综合服务平台,上线“智慧监管平台”“移动端应用”“大屏指挥系统”三大模块,涵盖政策宣讲、投诉报修、重点人员关怀等10项便民功能,实现服务事项“一键通达”。仅2025年以来,经过该平台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就上报矛盾纠纷、居民需求1280余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