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朔风掠过田野,乡村并未因冬闲而沉寂。大棚里的果蔬鲜嫩欲滴,民宿中围炉煮茶暖意融融,乡村大集上的吆喝声交织着年轻游客的欢笑……这个冬天,传统农业淡季正被“冬闲游”的热潮改写。即日起,本报开设“‘冬闲游’里见乡村”栏目,聚焦我市乡村中“冬闲游”的烟火日常,用文字和镜头捕捉振兴之路上的生动实践。
□本报记者 王子文
冬日采摘游的美好,藏在鲜果盈篮的愉悦中。
眼下,我市多处草莓种植基地里,头茬草莓已陆续成熟,颗颗鲜红饱满、香气浓郁。每逢周末,大棚中随处可见挎着小篮弯腰采摘草莓的游客,绿丛间红果点点,空气中甜香浮动,一幅“冬日采摘图”正生动铺展。昔日的“冬闲”,被这红火的“草莓经济”悄然激活。
“尝尝这‘香野’草莓,口口爆汁,都是蜜蜂自然授粉,施的全是有机肥,真正天然无公害。”11月22日,在淄博高新区高端装备中心东台村的齐丰园生态农业种植基地,负责人安黎明随手摘下一颗草莓递给记者。大棚里,除了采摘的游客,还有村民在进行打老叶、除黄叶等管护工作。安黎明自豪地告诉记者,除了供游客采摘,他的三个大棚的草莓凭借过硬品质,还直供信誉楼超市。
在这里,科技赋能让传统蔬果种植摆脱“靠天吃饭”,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调节棚内温光水气,标准化流程保障了草莓稳定供应。
65岁的村民孙秀兰正麻利地将过于密集的草莓苗移栽,“过去,一到冬天地里没活,一分钱收入都没有。现在来大棚干活,每天能挣80元。”她的脸上满是笑意。据了解,该基地在农忙时能为本村和周边村提供10余个就业岗位,主要雇用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妇女,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在张店区房镇镇有点田采摘园,传统土墙大棚被高标准温室取代,处处彰显着现代高效农业的科技感。作为张店区首家规模化立体草莓种植基地,这里融合多项现代农业技术,第一批“立体草莓”12月初即可上市。
走进大棚,眼前的景象令人耳目一新:一排排高架种植槽整齐排列,草莓“住”进了“高层公寓”。基地采用立体无土栽培技术,以泥炭、椰糠、蛭石等混合而成的基质作为生长载体,通过高架支撑、空中悬挂等多种形式,极大提升了空间利用率。眼下,即将成熟的果实垂挂于架侧,伸手可摘,采摘体验全面升级。
“我们采用白色地布反射阳光,让果实着色更均匀。相比传统种植,立体种植每亩地能多种1000棵苗。”采摘园负责人张明介绍,基地融合水肥一体化、远程温湿度监测等数字技术,通过智能控制柜精准供给“定制营养液”。目前,“香野”“越秀”等草莓品种长势喜人,立体种植亩产可达2000公斤左右,较传统模式增产30%以上。
“我们按有机标准种植,无土栽培,提升了草莓的抗病能力,实现了挂果后不打药;我们用的是蜜蜂授粉,这样种出的草莓口感更好,市民采摘时尽可放心入口品尝。”张明说。
“对待这些草莓,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20日一大早,淄博高新区四宝山街道朱家庄草莓采摘基地的负责人王梦清就钻进基地,熟练地疏除侧芽。
与高科技大棚相比,王梦清走出了“小而美、精而特”的差异化路线,她创新引种了草莓高端品种“粉玉”“黑珍珠”,具有独特的品相和风味。
一颗颗冬日草莓,以其特有的甜蜜,点亮了乡村振兴的冬日风景。正是这条从种苗培育延伸到乡村旅游的完整产业链,让昔日的“冬闲”转变为今日的“冬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