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烈日炎炎,在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健之源冬枣专业合作社的冬暖式大棚里,冬枣已缀满枝头,农户们正忙着采摘。
“优势品种‘沾冬2号’冬枣正常成熟时间在9月中旬到10月初,售价每斤15元到20元,而我们冬暖式大棚里种的‘沾冬2号’冬枣7月底就已经成熟上市,每斤能卖出更高价钱。”合作社理事长陈磊介绍。
冬枣之所以能够提前成熟,秘诀是完善的设施农业和精细的果树管理。
沾化区冬枣研究所所长于洪长解释,冬暖式大棚的核心在于“被动蓄热+主动控温”,外墙采用加厚保温建材,阻挡风的同时,储蓄日间热量;夜间通过棚面覆膜和保温被减少散热。
“沾化常见的大棚有冬暖式大棚和棉被式大棚,前者相较于后者,虽然成本较高,但多一道外墙可以更好发挥保温作用。”于洪长说,冬暖式大棚能将冬枣成熟时间提前50天左右。
然而,这种尝试也绝非易事。“枣树对大棚里的温度很敏感,低温可能导致发芽延迟,高温则可能引发缩果病、日灼病等病害。”富源街道罗家村党支部书记罗志华回忆起首次尝试采用冬暖式大棚的情形。其他第一批“吃螃蟹”的枣农也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为了解决枣农生产中的问题,沾化区派出干部实地调研,联系专家和种植能手对40余项冬枣管理要点进行指导,助力实现冬枣种植精细化管理。“在专家指导下,我的3亩大棚管理得当,亩均产量近1500斤,供不应求。”罗志华说。
在实现冬枣提前收获的基础上,当地枣农开始琢磨如何种出更高品质的好枣。下河乡枣农郭宁使用有机肥,低频使用无公害农药,控制成果的密度和大小。“这样产出的冬枣口感更好,消费者更放心,价格高、卖得快、收益好。”郭宁说。
沾化还发展出企业与农户、村集体开展合作的模式,实现三方共同增收致富。在下洼镇万亩设施领航区,山东四岸供应链有限公司运营着300亩棉被式大棚,大棚里的冬枣自8月中旬起渐次成熟。
公司总经理孙丽红说:“公司投资建设大棚,农户出人出力种植、管理,村集体提供土地,收入按比例分成,三方都能获得收益。”
设施农业效益高,沾化区掀起建设大棚的热潮。沾化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自2021年起持续落实沾化冬枣全额贴息“大棚贷”政策,累计发放贷款2.3亿元,冬枣大棚面积超7万亩。
沾化区冬枣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刘登枝说:“我们将继续推动设施升级,提高管理技术,带动枣农种出好枣,着力构建‘优势品种引领、多品种梯次上市’的种植新格局。”(记者李傲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