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赵国兴
“白茫茫罩四野,风呼呼吹不断,盐碱地难种粮”是沾化区滨海镇过去盐碱地环境的真实写照。曾经,这里盐霜如雪花般覆盖大地,烈日将土地烤得焦裂,狂风如野兽般肆虐,放眼望去,无边无际的盐碱地犹如一片沉寂的海洋。但就在这人见人愁的“不毛之地”,却因为特殊物种的繁育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转机,让这数十万亩的盐碱滩涂蝶变成“生金沃野”。
近年来,滨海镇始终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紧扣“共同富裕”这个时代主题,通过在盐碱地上养殖对虾,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将现代海洋产业、绿色新能源、化工产业有机结合,蹚出了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共同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一尾小虾”托起增收致富特色产业
滨海镇发挥统一战线优势作用,引进中山大学陈锚等博士团队,对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功培育出了被称为“虾中茅台”的盐田虾,通过在盐碱地上发展盐田虾产业,找到了带动群众致富增收的新路径。新培育的盐田虾适合在盐浓度55‰甚至更高盐度的环境中进行养殖,这些盐田虾以天然海藻、卤虫、微生物为食物,一年只产一季,遵循自然生长规律,足期生长,肉质紧实,口感鲜甜,自然美味,虾青素的含量是普通对虾的4倍至5倍,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A、甲壳素和钙、镁、磷、钾、碘等微量元素,是有益人体的优质高效食品。
这些有着顽强生命力的盐田虾,像一个个活泼可爱的“致富精灵”,让这片原本寸草不生的盐碱荒滩焕发出勃勃生机。目前,滨海镇已养殖盐田虾30多万亩,每年标粗虾苗8亿尾,培育虾苗幼体260亿尾,产出盐田虾1.34万吨,有效带动群众致富增收。
■“一粒原盐”拉长海水综合利用链条
滨海镇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将养虾、晒盐与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工作有机结合,实现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断夯实发展根基,开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当海水被引入养虾池后,虾苗在其中茁壮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水中的盐度逐渐升高,这些富含盐分的水体不再适合虾的继续生长,但却成为了晒盐的理想材料。滨海镇内的盐及盐化工企业利用养虾尾水提取溴素,提取溴素后的海水进入万亩盐田,用来晒盐,最终排出的苦卤水还可用于化工原料的生产,形成了一条绿色生态产业链。这种创新的“渔盐一体化”模式,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为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目前,滨海镇年产原盐88万吨,实现产值2.64亿元。
■“清洁绿电”开创产业发展全新局面
每逢收虾时节,在滨海镇的渔光一体项目区,都会有渔民在熠熠生辉的光伏板下面撑船收虾,7000亩的广阔水面下,每年有2000万尾盐田虾从这里“游上”全国食客的餐桌,近4亿度清洁绿电并入电网,这是水产养殖业牵手新能源产业后,“组团”奏出的“新时代渔光曲”。
近年来,滨海镇统筹“风、光、渔、溴、盐”五大优势资源,聚焦溴盐化工、渔业生产加工、新能源等重点产业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形成了初级海水养殖对虾、初级卤水养殖丰年虫、中级卤水提取溴素、饱和卤水制盐、苦卤提取钾镁的海水生态循环链条和“上风中光”“下渔底盐”的立体发展模式。截至目前,通汇光伏、龙源风电等10家新能源企业总装机量达1790兆瓦,2024年实现产值6亿元。
当前,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渔光互补”“风光互补”等产业发展项目在滨海镇遍地开花,粤水电、三峡、华能等新能源企业纷纷参与到村企共建工作中来,为滨海镇乡村振兴和群众共富注入了“绿电”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