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晴晴
“五一”假期,博山区源泉镇泉河村内,“沾沾喜”喜事鼓舞团团长赵风云带着几名队员反复排练喜庆歌舞。“村子里谁家有喜事都会邀请我们去表演,既锻炼了身体,又增进了邻里感情。”赵风云说,喜事鼓舞团共有12人,常规的演出曲目有《好运连连》《结婚了》《小两口》,表演过程中,他们还会加一些移风易俗的内容到歌舞里。
今年以来,博山区坚持把移风易俗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抓手,结合民生实事、文明实践和基层治理,多措并举破除陈规陋习,切实将移风易俗新观念推向基层、扎根基层,打造“崇德向善、文化浸润、邻里有爱、生态宜居”的“乡村好景”。
转观念 党员带头作示范
博山区积极发挥党员、榜样好人、红白理事会成员示范效应,带头抵制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风气现象,推动广大群众逐渐放下人情的“面子”,拿起精神富裕的“里子”。
移风易俗工作开展前期,因村民思想保守,推行难度较大,池上镇西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丁青山带头主动交出家里的棺木,并挨家挨户宣传政策。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从最初的抵触变为积极支持,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并推广新的生活方式。
“作为党员,要带头净化社会风气,把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中。”丁青山说。
移风易俗取得实效后,西池村把更多精力放到了产业发展和增收致富上,依托桃花溪景观长廊的客源优势,先行先试,打造西池村蜜桃示范园。同时,引进标准化生产技术,通过奖补方式,在全村积极推广套袋管理,减少药物残留,擦亮西池蜜桃品牌。
聚民心 文明实践在行动
“锣鼓一敲叮咚响,咱们四人来台上,移风易俗‘三句半’,给个赞!”4月26日,山头街道文明实践文体志愿服务队自编自导的移风易俗“三句半”,把崇尚科学、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厚养薄葬等理念融入“三句半”台词中,赢得在场观众阵阵掌声。
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更要立起新风正气。博山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平台,整合各级文化资源,结合“三下乡”“我们的节日”“孝文化大会”等活动,持续增进群众对推动移风易俗的认知认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传递文明新风、弘扬传统文化,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崭新农村精神面貌。
惠民生 群众满意见实效
博山区聚焦事关普通百姓家庭“经济账”“幸福账”的核心问题,抓实重点靶向发力,让群众明明白白得实惠。
博山镇北邢村依托“长者食堂”推出白事“一碗菜”,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与以往的白事席不同,桌上没有大鱼大肉、名贵烟酒,几个不锈钢碗、几双筷子、一筐馒头成为标配。不论是吊唁的亲朋好友,还是帮忙的村民,都是一人一碗大锅菜。如今,一场丧事办下来,费用可以节省3000元至5000元,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
八陡镇东顶村带头推行文明办事激励措施,将文明节俭办事纳入《村规民约》和积分奖惩办法。丧事由红白理事会统一安排,对于落实白事简办要求的,村委给予现金补助+积分奖励。村民可用积分兑换花生油、洗衣液等生活物品,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讲排场、比阔气”到“重人情、轻礼金”,从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到文明办事、厚养薄葬……伴随着移风易俗工作的纵深推进,乡风文明的种子已在博山区落地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