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路奉郡 本报讯在稷下街道瑞泉社区,一间20平方米的 橙色小屋近来成为居民最爱去的地方。这个由闲置 房屋改造的“叮咚小屋”,既是解决民生难题的议事 厅,又是老年乐团的排练场,还是孩子们的假期学 堂。 晚上7点,瑞泉阳光小区27号楼的楼长杨文军 急匆匆走进“叮咚小屋”。屋里已坐满社区干部、物 业代表和邻居,这是第四次就楼前破损路面召开议 事会,经过两个多小时讨论,最终敲定动用住宅专项 维修资金的方案。三天后,当施工队铲除最后一块 翘起的地砖时,一楼的王立英老人特意打开紧闭多 时的窗户:“现在孩子们能在新路上踢球了。” 这样的场景在瑞泉社区已成常态。2023年以 来,社区创新打造“叮咚小屋”居民议事平台,通过 “线上扫码+线下议事”双轨机制收集民意。线上“意 见码”小程序24小时接收诉求,线下每周固定开放日 组织多方协商。截至目前,已推动解决地下车库识 别系统升级、充电桩安装等民生问题23件,议事成功 率达91%。 “过去社区治理是干部唱‘独角戏’,现在变成了 居民‘大合唱’。”社区书记贾莉指着墙上的《议事流 程图》介绍。针对重大事项,社区形成“居民提议— 多方论证—方案公示—监督实施”四步工作法。在 改造老旧车位的项目中,仅用两周就收集到87户居 民意见,最终形成的错峰停车方案让车位利用率提 升40%。 这个小屋的功能远不止于议事。每周二、四上 午,屋里会传出二胡与吕剧的悠扬旋律,这是社区老 年乐团的固定活动日;寒暑假时,桌椅又变成孩子们 写作业的书桌,由退休教师组成的志愿队提供托管 服务。逢年过节,这里还举办“楼道邻里宴”,居民端 来自家拿手菜,原本陌生的邻居在包饺子比赛中熟 络起来。 “叮咚小屋”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激活了居民自 治的内生动力。如今,“叮咚小屋”成为了居民参与 社区治理的“大本营”,“有事就找‘叮咚小屋’”变成 了社区居民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