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鄄城县阎什镇牛桥村的毛木耳种植基地,只见40座标准化大棚整齐排列,棚内一列列菌棒错落有致,湿润的空气中裹挟菌类特有的味道扑面而来,肥厚的毛木耳如花朵般从菌棒中探出“耳朵”。工人们正忙碌着检查菌棒湿度、调整通风,为即将到来的采收做准备。
“现在正是毛木耳生长的关键期,温度和湿度控制特别关键。每天都要精细管理,才能保证毛木耳好的产量和品相。”毛木耳种植基地负责人牛明瑞一边查看菌棒一边介绍。6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济宁市鱼台县游玩的牛明瑞接触到毛木耳种植,发现其具有种植可操作性,且市场前景广阔,便与同村的牛明振一起返乡创业种植毛木耳。
从最初的技术摸索到如今的成熟管理,两人的坚持换来了效益的逐年提升。之后两人又与村民牛爱学合作创办家庭农场,通过资源整合与共享,降低了毛木耳种植成本,还带动了更多农户加入。如今,基地每年可产出干木耳近10万公斤,吸引了四川、广东、上海等地的客商上门收购。
“现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不耽误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牛桥村村民荣花平笑着说。据介绍,他们都是周边村庄的群众,按计件领取报酬,日均工资80元到100元。这种灵活的就业模式,让留守妇女和老人也有了稳定的收入,实现了产业与民生的双赢。
在菌棒加工车间里,可以看到牛明振采购的新型拌料机、系袋机等机器。“工人们将玉米芯等原料加工成栽培袋,一天可生产数万棒菌棒。我们自己加工不仅成本低,还能确保质量。”牛明振算了一笔账:每个大棚放置3万到4万棒菌棒,每棒可产出二两多干木耳,按近年稳定的市场价每斤11元至13元计算,效益十分可观。
小小毛木耳,种出了大产业。近年来,阎什镇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望着即将丰收的毛木耳,牛明瑞信心满满:“这片黑‘耳朵’一定能带着更多人走上致富路。”
通讯员 王真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