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玉芳
通讯员 王国鹏
豆丹,俗名豆虫。这种以豆科植物叶片为食的小绿虫,如今摇身一变,成了促进群众致富的“宝贝”。今年以来,安丘市金冢子镇按照安丘市委大健康产业发展部署,通过政策引领、技术赋能、模式创新,全力打造豆丹养殖特色产业。目前,全镇已建成320余亩标准化种植养殖区,预计年产值超千万元。
“金冢子镇地势平坦,但土地较为贫瘠。要找对让村民增收的产业,得结合实际情况仔细对比研究。我们专门成立专班,主要领导带着社区书记、村支书、种植大户等4次赴江苏‘取经’。还请来山东农业大学的专家,多次召开论证会,最终把目标锁定在豆丹养殖上。”金冢子镇农业发展专班负责人说。
豆丹作为豆天蛾的幼虫,只能在无肥无药的环境里生长,不仅自带绿色食品光环,还富含蛋白质等多种营养物质,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宠。为了让群众思想“接茬”,该镇召开10多场产业研讨专题会,进行宣传发动,在各村举办90多场种养培训班,1000多人次接受培训。镇里还出台奖补政策,20余个村党支部率先行动,70多户村民跟着加入,形成“支部领着干、村民跟着上”的发展氛围。
过去,露天养殖豆丹是1年收1茬,简易棚1年能收2茬。如今,金冢子镇在豆丹种养中探索出了新招,在设施农业大棚里养殖实现了1年3茬。每年的2月底、5月中旬、8月上旬分3批种大豆,大豆生长40天左右就可以挂豆丹卵包,孵化生长一个月左右,分别在“五一”“七一”“十一”前后收获豆丹,错峰上市,销售价格更高。
以前,由于劳动力外流、种植效益不佳等原因,该镇有部分设施农业大棚闲置,有的种上了玉米等农作物,形成资源浪费。随着豆丹“一年三茬”模式的推广,这些闲置大棚迎来“新生”。只需对大棚加装防虫网、喷灌设施等,就成为标准化的豆丹养殖棚。
“不用花太多钱,闲置的棚就利用起来了,咱们也能跟着赚大钱。”“1亩地1茬能收300斤,1斤平均能卖到45元,1年3茬下来,扣除成本,净赚3万多元,比种普通农作物强30倍。”……种植户们喜上眉梢。
为了加快豆丹养殖产业发展,金冢子镇探索了多种发展模式。金北新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20个大棚,村集体统一供苗、销货,农户负责日常管理采收,收益按比例分配,村集体每年可增收80多万元。尧沟村干部示范带头,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干部流转8个棚养豆丹,带动8户农户发展40亩豆丹大棚。三河村新农人周宝利返乡创业,流转30亩地建设豆丹养殖家庭农场……目前,该镇豆丹养殖设施大棚面积已超320亩,明年计划扩大到1000亩以上。
“我们还要成立产业协会,统一标准、共享资源、联合营销,进一步开发豆丹‘大健康’产品,让产业链从种养延伸到深加工,形成品牌效益。”金冢子镇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小小豆虫,正在变成驱动乡村振兴的“金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