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菲
“以前咱老年人没啥好去处,顶多在村口树阴下凑堆下棋,遇着刮风下雨就只能在家呆着。自打幸福院改造好,我天天来这儿练毛笔字,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日前,在滨海区大家洼街道石桥村幸福院的书法室里,83岁的朱春风老人手握毛笔,笔尖在宣纸上缓缓游走,言语间满是满足。
漫步石桥村幸福院,暖心的尊老标语随处可见,让整个院落充满温情。院内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卫生院为老人健康保驾护航,助老食堂飘着阵阵饭菜香,文体活动室里图书、乐器、书法用品整齐摆放,象棋、扑克等娱乐器材应有尽有。室外健身区的漫步机、太极轮擦得干干净净,几位老人正在锻炼身体。
上午11点,石桥村幸福院的厨房里早已香气四溢。工作人员忙着翻炒、炖煮,不一会儿,一顿暖胃又暖心的农家饭就端上了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一顿才一块钱,实惠又好吃,还能跟老伙计们凑一块儿,心里别提多高兴了。”84岁的老人高爱英笑着说道。
“我们每周更换菜谱,全按老人的喜好和口味调整,就盼着他们吃得舒心。”石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义民笑着介绍,咱这幸福院硬件没得说,每天都热热闹闹。除了完善设施,村里还定期开展助老活动和各类文娱项目,帮老人们走出“小家”融入“大家”,让幸福感在家门口落地生根。
石桥村的幸福场景,正是大家洼街道推进农村养老服务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大家洼街道始终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持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实地走访记录需求,征求意见优化方案,因地制宜建设互助养老幸福院,从房屋改造到设施配备都严格把关,全力为农村老人打造家门口的“幸福驿站”。目前,大家洼街道已打造5处幸福院,让越来越多老人享受到贴心服务。
不仅如此,大家洼街道还持续升级幸福院的设施与服务,让老人的幸福感“常新”。走进周疃三村幸福院,记者看到,活动室里几位老人正围着电视机看经典戏曲,不时跟着哼唱。
“今年我们特意在幸福院里增设了休息区,摆上桌椅,还配了台大尺寸电视机。早来的老人不用站着等,能坐下歇脚;饭没做好时,大家一起看看戏曲、聊聊剧情,多自在。”周疃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袁新楷笑着说。
更让人暖心的是,这处幸福院不只服务本村老人,周边村里的老伙计们也常来“串门”,时间久了都成了熟面孔。“最近我们还琢磨着把幸福院的地面翻新一遍,把高低不平的地方找平,让腿脚不方便的老人走起来更踏实、更安心。”袁新楷补充道。
幸福院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农村老人“吃饭难”“娱乐难”的问题,更给在外打拼的子女吃了“定心丸”。“以前总担心爸妈没人照顾,饭吃不上热的,生病没人管,工作都不安心。现在有了幸福院,爸妈天天吃得好、玩得开心,还能跟老伙计们作伴,我们在外打拼也更踏实了。”周疃三村村民袁彦明欣慰地说。
家门口的幸福院,就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