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鄄城县临濮镇西街村濮发制衣厂生产车间内,20余名工人正忙着赶制订单,裁剪、缝纫、熨烫等动作有条不紊。车间一角,工厂负责人马爱菊拿着刚做好的成衣仔细察看,还不时用小剪刀修整多余的线头。这看似寻常的生产画面里,藏着一段关于“兵妈妈”的暖心故事。
马爱菊这位被村民亲切称作“兵妈妈”的农村妇女,既用8年的牵挂支撑儿子在部队安心服役,更创办服装厂托起了周边妇女“家门口就业”的希望,把对家人的爱与对乡邻的情,都缝进了一针一线里。
“儿子在部队保家卫国,我在家也不能落后。”谈及创业初衷,马爱菊说,看到村里及周边不少妇女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她便萌生了开办服装厂的想法。
2018年,马爱菊在家人的支持下,拿出家中的全部积蓄,租厂房、买设备,跟着技术师傅学裁剪、练缝制,常常熬到深夜。工厂开工后,她更是一刻也闲不住,每天和工人们一起坐在缝纫机前赶订单。常常等工人都下班回家了,她还在车间里整理订单、检查成品。家人心疼劝她歇一歇,她总笑着说:“多干点,心里踏实。”
马爱菊的这份“踏实”,也成了村里留守妇女的“定心丸”。如今,车间里的20余名工人全是周边村的妇女,她们在这里不仅挣到了工资,更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成了家里的“半边天”。
工作之余,马爱菊总习惯拿出手机翻看儿子的照片。屏幕里身着军装的身影,对她而言是最放不下的牵挂。8年前,看着儿子穿上军装奔赴军营,她既骄傲又不舍,却从没想过要当孩子的“牵绊”。家里的制衣厂要打理、老人生病要照顾、亲朋有难事要帮衬,这些大小事她从不对远在部队的儿子提一句,总是一个人默默扛下来。
“孩子在外面守着‘大家’,我就把‘小家’照顾好,不让他分心。”马爱菊的话里满是朴素的体谅与坚定。
远在部队的儿子,也成了马爱菊的“精神动力”。每次视频通话,儿子总叮嘱她“别太累”。她就笑着说:“妈妈在家有自己的事情做,你在部队也好好干,咱娘俩都不能落后。”也正是这份双向的鼓励,让小家的温暖与家国的责任紧紧连在了一起。 通讯员 刘永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