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片坡地,草长得比人高,谁看了都摇头;现在你再看,苹果树成林,鸡鸭成群,游客络绎不绝,300亩荒地真成了‘聚宝盆’!”站在青岛山洲生态园的苹果园里,负责人杜运林抚摸着粗壮的树干,黝黑的脸上满是欣慰。从建筑行业跨界农业的5年间,他扎根乡土、探索创新,用“生态闭环”模式激活闲置资源,不仅实现了个人创业梦想,更带动周边乡亲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为乡村产业振兴写下了生动注脚。
2020年,正值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闲置土地盘活利用政策落地的关键期,作为胶州市洋河镇朱季村“建筑能人”的杜运林,做出了一个让身边人意外的决定——放弃红火的建筑生意,承包村边紧邻山洲水库的300亩荒地,投身农业。“国家鼓励乡村产业发展,这么好的土地荒着太可惜,咱农民的根就在地里,总得试试把地种出花样来。”杜运林的想法朴素却坚定。
然而,农业创业的道路远比想象中坎坷。缺乏种植经验的他,起初盲目跟风栽下枣树,由于未能精准把握当地土壤特性与管护技术,枣园最终几乎颗粒无收。“那一年不仅没挣着钱,多年积蓄还亏了不少,家里人急得睡不着觉,身边也有人劝我‘回头是岸’。”杜运林坦言,那段时间他常常在果园待到深夜,但看着土地里倔强生长的枣苗,骨子里的韧劲让他不愿放弃。
失败没有击垮杜运林,反而让他认清了“单一种植难抗风险”的现实。他沉下心来钻研农业技术,骑着电动车跑遍周边县市的果园农场取经,跟着老农技员学习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技巧,在手机上查阅农业专家的授课视频,逐渐摸索出“多元经营、循环发展”的思路。“农业不是简单的‘种啥收啥’,得把土地的价值挖透,让种养、观光、消费形成链条。”这一认知,为他后来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2023年,经过充分调研论证,杜运林拿出150亩地引进明月、黄金维纳斯、爱妃3个优质苹果品种。不同于初次种植的蛮干,这次他全程遵循科学方法:邀请农技专家实地检测土壤,定制个性化施肥方案;果树生长期每天巡查管护,花期搭建防风障、点起增温灯抵御冻害,硬生生熬过了几个不眠之夜。辛勤付出终有回报,当年秋天,苹果树枝头挂满硕果,果香飘满整个山坡。
如何让优质农产品卖出好价钱?杜运林再次陷入思考。传统批发利润微薄,单纯采摘缺乏竞争力,他盯着果园里的青草突然灵光一闪:“果树下养些鸡,既能除草除虫,鸡粪还能肥地,这不就是循环农业的门道吗?”顺着这个思路,他以2021年注册的“山洲”商标为纽带,逐步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生态闭环”体系。
在山洲生态园,循环利用的理念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150亩苹果园里散养的溜达鸡,以青草、虫子和玉米为食,既减少了农药使用,又产出了高品质禽肉;鸡粪经发酵后成为果树的天然肥料,降低了化肥成本;依托山洲水库的天然资源,打造特色餐饮区,水库鱼、溜达鸡成为食客必点的招牌菜;园内水塘改造成垂钓区,老村舍翻新为9间兼具古朴韵味与现代设施的民宿,形成“采摘+餐饮+垂钓+住宿”的多元业态。
“生态种养不仅省成本,更能出好产品。咱的溜达鸡要养足月才出栏,水库鱼都是现捞现做,客人吃着放心,回头客自然多。”杜运林介绍,生态园的农产品从不愁卖,每到周末节假日,停车场的车辆排队,不少游客从“一日游”变成“多日留”,带动采摘、餐饮等消费持续增长。正在就餐的市民于先生深有感触:“这里的食材新鲜地道,环境又好,我们全家每月都得来一两回,孩子还认养了一棵苹果树,体验感特别好。”
生态园的蓬勃发展,让周边村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产业振兴的红利。为保障日常运营,生态园每年需雇佣劳动力1000余人次,果园管护、厨房帮工、民宿保洁、鱼塘照看等岗位,让村里的老人、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以前在家没事干,现在来果园摘苹果,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比出去打工强多了!”村民王大妈的话道出了乡亲们的心声。
如今的山洲生态园,已从单一果园成长为综合性农业园区,但杜运林的脚步并未停下,他正积极对接洋河镇曹家庄村、兴郭村等周边景点,计划串联古村落、特色农产品基地等资源,设计“两日游”精品线路;同时深化研学合作,与中小学共建劳动教育基地,让孩子们在田间地头学习生态知识、体验农耕乐趣。
“从300亩荒地到‘聚宝盆’,是党的乡村振兴政策给了我们创业的底气,是这片土地给了我们成长的舞台。”杜运林眼中满是憧憬,“下一步要继续拉长产业链、扩大生态圈,让生态农业的甜头惠及更多乡亲,让农村的天地更有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