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中国汽车市场看似持续了火热的态势。
数字上看,这是一个 " 量 " 的丰收月。首先是新能源车占比持续攀升,自主品牌集体走强,新势力几乎全线超额完成目标。但在这场繁荣的表层之下,行业的力量正在重新分配,增长逻辑也在变化。
新能源仍是最大推手。无论是奇瑞突破 11 万辆的新能源销量,吉利连续八个月同环比增长,还是长城新能源创下 44% 的同比增幅,都表明燃油车时代的最后缓冲期正在消退。
新能源市场已不再依赖政策补贴,而是靠体系能力在竞争。比亚迪依旧以超过 44 万辆领跑,但增长动能趋缓,同比去年 10 月下降约 12%,即便是龙头企业也难免进入平台期。
吉利与长城保持强劲,原因是部分来自混动和插混技术的规模化渗透。市场的主导力量已然过渡到 " 多能源融合 " 阶段。
新势力集体破圈,是十月最显著的信号。零跑首次突破 7 万辆,成为销量规模上最接近比亚迪体系的造车新势力;小鹏月销 4.2 万辆,连续两个月破 4 万,累计同比增长近两倍;蔚来凭借多品牌策略回到增长轨道,产能持续提升的状态下,单月达成四万台几乎是去年的两倍。理想在转型阵痛中维持住了 3 万余台的规模,小米暂时没收到 " 安全风波 " 影响,以超过 4 万台的成绩还是进入到了主流阵列。
新势力之间的竞争已经脱离了 " 技术秀场 ",进入以产能、渠道、售后体系为核心的 " 规模下半场 "。能否稳定在月销三万以上,成为决定品牌生死的门槛。
传统车企的分化愈加明显。吉利凭借多品牌布局和快速响应能力,在自主体系中实现了最稳健的增长;长城的皮卡、坦克与新能源三线发力,使其在海外市场同步上扬;奇瑞虽保持增长,但燃油车占比仍偏高,新能源板块虽亮眼却未能完全带动整体利润;上汽荣威、名爵在新能源零售同比增长 59% 的同时,整体销量增 3%,转型压力清晰可见。
相较之下,同为央企旗下的深蓝与岚图在总体规模尚不算高的情况下保持了稳定增长,其中深蓝以 3.68 万辆居前,约为岚图的两倍;岚图交付 1.72 万辆,略高于阿维塔的 1.35 万辆。
华为系的 " 百万辆时刻 ",成为行业另一条坐标。鸿蒙智行 10 月交付 6.8 万台,累计突破 100 万台,虽然生产来自不同的主机厂,但曲线成为新势力品牌中最快达成百万交付的体系。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等品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矩阵,也让汽车行业第一次面对 " 技术供应商主导品牌 " 的新形态。
当生态平台取代单一企业成为增长主体,品牌的独立性与利润分配模式将不可避免地被重塑。对于整车厂而言,如何在依附华为智驾系统的同时保持自有品牌力,已成为新的现实命题,某种程度上即是送分题也是送命题。
出口成为车企新的增长引擎。长城海外销量 5.7 万辆,同比增长 28%,奇瑞与吉利的出口势头同样强劲。中东、东南亚、拉美市场成为新战场,在欧美市场的关税壁垒尚未突破前,这些地区正在承担 " 外需缓冲 " 的角色。
但出口增长的另一面,是本地化风险与利润稀释:当整车出海带动供应链出海,如何在成本和品牌之间取得平衡,将决定企业能否实现真正的国际化。
整个行业正在进入一个临界点。新能源渗透率接近 60%,价格战进入常态化,平均毛利率下滑,利润空间被压缩。高增长的时代或许尚未结束,但确定性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
对于多数企业而言,销量的突破只是表层,真正的考验在经营质量,研发投入能否转化为技术壁垒,出海能否转化为利润增长,生态合作能否保持独立性。
十月的车市,在火热中带有微妙的冷意。无论是头部企业的高位承压,还是中腰部品牌的加速追赶,市场都在逼迫行业回归基本面。智能化、电动化、全球化的三重赛道仍在延展,但增长的逻辑正在转向 " 稳中取势 "。
从销量看,中国车市的高点还未到;从结构看,分化的周期已经开始。接下来的竞争,不再是速度,而是质量,尤其是在安全问题频发的当下。在告别 " 政策红利 " 与 " 资本泡沫 " 之后,谁能在效率与利润之间找到平衡,充分的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那么谁才有资格进入下一个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