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    国内    社会    教育    旅游    房产    娱乐    企讯    女人    财经    科技    健康    家居  

 

 首页 > 资讯频道 > 一线故事 > 正文
   

返乡青年王锺的“蔗五年”

2025-10-27 07:59:56  |  来源:  |  作者:  |  阅读:  字号: T   T
 

  近日,淄川区钟楼街道贾村村的金园家庭农场里,成片的甘蔗林在秋风中摇曳。农场主人、“90后”新农人王锺刚送走一拨入园采摘的游客,又迎来从广饶县乐安街道专程赶来考察的一家四口。

  “听说咱北方也能种甘蔗,我们特地赶来看看。”来自广饶县的刘女士一边说着,一边弯腰仔细查看甘蔗的长势。

  “蔗不过江”曾是人们常说的一句农谚。然而,在淄川区钟楼街道贾村村,“90后”新农人王锺用近十年的坚守与创新,不仅让翠绿的甘蔗林在北方的田野扎根生长,更在“十四五”期间,将这份“甜蜜事业”发展壮大,让金园家庭农场成为带动区域乡村振兴、激励青年返乡创业的生动范本。

  2012年,王锺从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园林专业毕业。怀着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和学以致用的想法,他回到农村,在贾村村承包了50亩土地,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起初,他专注于园林苗木,但随着市场变化,他的目光敏锐地转向新方向,在质疑声中开始了“南蔗北种”的试验。

  “我挺喜欢吃甘蔗。”王锺告诉记者,“当时就想,能不能在北方种甘蔗?”

  这个看似简单的念头,却让他走上了一条充满挑战的路。面对“蔗不过江”的传统认知和技术瓶颈,他开始了艰难的引种试验。从2014年起,他不断引进、筛选、淘汰,通过反复摸索,成功攻克气候、土壤等难题,有效应对北方春季的倒春寒,解决了发芽和早期生长的难题,让黑皮甘蔗首次在长江以北扎根,曾经的“异想天开”终于变成了现实。

  尤其是近3年来,王锺不断优化“大棚育苗+双膜种植”技术体系,带动农场创新应用有机肥替代技术,实现“种养循环”的生态闭环,将甘蔗含糖量最高提升至23%左右。目前农场已成功引进种植北觅一号、黄金果等3个适种北方的甘蔗品种,形成了一套可复制的北方甘蔗标准化种植方案。

  2020年,“金园·月友福”古法红糖商标的注册,让金园家庭农场的甘蔗身价倍增。王锺带领团队建起红糖工坊,开发亲子采摘项目,孩子们在这里砍甘蔗、熬糖浆,在劳动教育中感受农耕文化。这种“农业+文旅”的融合模式,使亩产效益提升近3倍。

  随着甘蔗种植面积从2亩扩展到12亩,王锺开启了带动周边农户一起成长的“共富”模式。他主动向农户推广种植技术,为附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并带动泰安、日照等多地农户发展甘蔗产业。

  从“不可能”到“示范场”,王锺的“蔗五年”正是“十四五”画卷中一抹亮丽的色彩。更多像他一样敢想敢干的“新农人”,正用科技之犁深耕希望田野,用产业之糖酿就幸福生活。

  作为2024年度山东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王锺正规划着下一个五年:建设智能化温室,开发甘蔗深加工产品,打造北方特色农产品品牌。这位新农人正用行动证明,当青春与土地相遇,定能孕育出颠覆想象的“甜蜜奇迹”。

  (全媒体记者徐勐)

我来说说(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盐碱地上蹚出特色农业致富路
下一篇:他每周都要去探望空巢老太太
 
0
 
 
 
 
推荐资讯
有机生姜 喜获丰收
有机生姜 喜获丰收
返乡青年王锺的“蔗五年”
返乡青年王锺的“蔗五
工农手拉手 城乡一起走
工农手拉手 城乡一起走
“睦邻义剪”为幸福“加码”
“睦邻义剪”为幸福“
 
栏目最新
栏目热门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山东信息港 ings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