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棣县,有这样一个人,扎根农业几十年,把脚步踏在盐碱地上,把论文写进田野里。他叫刘国利,今年54岁,是无棣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研究员。多年来,他用科技破解盐碱地种植难题,在黄河三角洲的一片片“望天田”上种出了“吨粮田”。无棣地处渤海南岸,盐碱地面积广、土壤贫瘠,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老大难”。但刘国利却常常说,“只要土地还在,就有希望”。
刘国利从业几十年,深知农业科技的真正使命在于将其转化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力量。在他看来,盐碱地虽然条件艰苦,但如果能找出适合的改良方案,同样蕴藏着无限可能。因此,在没有科研经费和科研设备的艰苦环境下,他自掏腰包购买相关试验物品,经过反复试验土壤改良、增磷选种、生物防治等关键技术,终于在全盐含量1.5‰—3‰的滨海盐碱地上创建了2000亩小麦玉米“吨粮田”示范区。经省农业厅专家测产,示范区玉米亩产达695.6公斤、小麦亩产达503.4公斤,比对照地块分别增产241.5公斤、97.7公斤,实现双季超吨产量目标,亩均增收800元以上。
在盐碱地改良方面,刘国利针对当地淡水资源缺乏、土地盐碱化程度高的现状,首先筛选调节土壤酸碱度的土壤调理剂,通过土壤调理剂调节土壤的酸碱度,使种子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中正常发芽,实现基本苗量,夯实丰产基础。
除了种植小麦和玉米,刘国利还对在盐碱地上种植冬枣进行攻关。他选育出的“滨枣1号”,是一种具有极早熟、抗性强、适合盐碱地等特点的鲜食枣新品种。为了解决病害防治难、膨大慢等问题,他带领团队又研发出光合细菌促长法、“开甲”促果技术,让冬枣个头更大、病害更少、品质更优。目前,这些技术已在多个村庄应用,实现亩产枣从800公斤提高到1200公斤以上,市场售价也有了显著提升,真正做到了“盐碱地上种金果”。
几十年如一日,刘国利扎根盐碱地。由于常年劳累奔波,2022年6月,他被确诊得了胃癌,可他在手术后仅3个月就又奔波在了自己热爱的土地上。凭借着对土地的赤子之心,刘国利的人生也结出累累硕果,先后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第七届“齐鲁工匠”、滨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面对荣誉,刘国利谦逊地表示:“这些成绩是团队努力的结果,也是农民朋友对我们工作的最好肯定。科技的进步最终都要体现在农民增收上,我会继续保持初心,把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