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山区门楼街道邱家庄村,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孙文杰和王志诺夫妇已经穿梭在自家的大棚与鹅场间。成群的鹅叫声此起彼伏,草莓苗在温室中舒展嫩叶,西瓜藤蔓爬满田间——这是他们用五年时间打造的80亩“田园王国”。曾经在城里从事物流运输和水果批发经营的他们,如今成了乡亲们口中“我们村的‘鹅司令’”,不仅带动了家乡产业发展,更成为乡村振兴浪潮中一抹亮色。
放弃稳定收入
踏上返乡创业路
近几年,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下,福山区、门楼街道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吸引人才返乡创业,探索打造“农业+”产业链发展。彼时,孙文杰在城里跟着别人开大货车跑运输,王志诺也跟着亲友搞水果批发。尽管收入稳定,但两人心中始终萦绕着对乡村的牵挂。“每次回老家,看到土地闲置、年轻人外流,心里不是滋味。”王志诺说。
2020年,夫妻俩毅然决定回到邱家庄村,以每年每亩800元的价格租下了外夹河岸边的40亩土地,开启种植与养殖结合的创业模式。初期,他们全部种植了小麦和甜玉米,一年下来刚够本。第二年,不服输的夫妻俩拿出全部积蓄搭建了7座大棚,种植草莓和西瓜。“选择这两种作物,是因为它们周期短、经济效益高,适合快速回笼资金。”孙文杰说。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精准销售,第一年便实现营收70多万元,为后续扩大规模奠定了基础。
从种植到养殖
鹅场里的“二次创业”
2023年,夫妇俩观察到禽类养殖的市场潜力,尤其是鹅蛋产品在本地供不应求。他们果断购入2000只鹅仔,尝试“立体农业”——大棚种植与林下养鹅结合。“鹅粪是天然有机肥,能反哺土壤;鹅群散养还能减少虫害,一举两得。”王志诺说。
然而,养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初期因缺乏经验,鹅到了该下蛋的时候却不下蛋,这可急坏了夫妇俩。他们一边查阅资料一边四处请教专家,逐步排查原因并根据专家建议采取改进措施。他们一方面调整饲料配方,增加豆粕等高蛋白原料,补充富硒饲料、贝壳粉(钙源)及多维素;一方面改善提升鹅的生活环境条件,装人工补光灯,增设遮阳网、通风设备……通过一系列努力,解决光照不足、温度过高、湿度不达标等问题。
“那段时间,我们几乎住在鹅棚里,每天凌晨起来检查温度和饲料配比。”孙文杰说,通过近半年的努力,他们逐渐掌握了科学化的管理方法。
2024年1月,首批鹅蛋上市后迅速打开销路,日均产量100余斤,通过合作社对接批发商和商超,每斤售价稳定在16元以上。看到市场需求旺盛,当年4月和2025年春天他们又两次购买鹅苗共6000只,目前总存栏量近8000只,日产蛋量突破400斤,高峰时日产量600多斤。
致富不忘乡邻
从个体到群体的振兴效应
随着产业规模扩大,夫妇俩成立了“志诺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本村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参与日常管理,使人均月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村民孙庆壮感慨:“以前自己种庄稼一年挣不到两万,现在光是捡鹅蛋每月就能拿四五千块。”合作社还与周边贫困户签订代养协议,免费提供鹅苗和技术支持,成品鹅按保底价回收。
今年5月,他们的鹅蛋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北京、上海等城市,直播间里“‘门楼湖’牌邱家庄富硒生态鹅蛋”成为爆款。“我们计划明年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并开发鹅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合作社女主人王志诺对未来充满信心。
青岛农业大学教授陈锦铭指出,孙文杰夫妇的成功得益于三个关键因素:一是“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降低风险;二是政策红利与市场敏感度的结合;三是通过合作社机制实现“先富带后富”。“他们的经验证明,乡村振兴需要既有乡土情怀又懂现代经营的新农人。”
傍晚的邱家庄村,鹅群归栏,大棚里的补光灯次第亮起。孙文杰站在田埂上,指着远处正在建设的新上设施说:“这里将来要建成集采摘、研学、加工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从城里人到“鹅司令”,这对夫妻用汗水浇灌的不仅是土地,更是一条连接传统与现代、个体与时代的振兴之路。
YMG全媒体记者 权立通
通讯员 黄晓丽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