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部分地区的秋收秋种已近尾声,郓城县黄泥冈镇孙垓村的田野里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成片的玉米秆挺立,金黄的穗子迎风摇曳,几台大型收割机有条不紊地进行最后的收获作业。这种“迟来”的忙碌,正是孙垓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将“晚收晚种”技术与特殊气象条件下的应变管理相结合的生动实践。
面对多雨天气,孙垓村引导农户顺势调整种植节奏,从“技术护航”和“基础设施支撑”双向发力。在技术指导层面,黄泥冈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主动靠前服务,结合多雨天气特点,提出“借雨蓄墒”的科学思路,引导农户开展“晚收晚种”。“玉米适期晚收是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多年推广的节本增效措施,不增加任何成本却能带来实在收益。”黄泥冈镇农技推广员梁志强表示:“延长玉米灌浆时间能增加千粒重、减少收获损失,还能缩短后续晾晒时间,有效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同时今年雨水多,土壤墒情充足,适合小麦晚播,不仅能缩短小麦生长周期,还能有效避免冬季冻害和春季倒伏风险。”
在基础设施支撑上,孙垓村积极对接农技专家与当地烘干站点,为“晚收晚种”保驾护航。郓城县巧农匠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滕仰振介绍:“自玉米收获季启动以来,我们就敞开大门收购湿玉米,烘干设备24小时不停歇运转,每天能烘干湿玉米120余吨。目前,我们新建的一处烘干厂正在加班加点安装设备,投产后每天烘干能力将达到600余吨,进一步满足周边农户的烘干需求。”
孙垓村以“晚收晚种”为突破口,不仅化解了多雨天气带来的农业生产难题,更探索出“农技指导+设施支撑”的抗灾保收新模式。从前期精准选种,到中期科学管理,再到后期烘干保障,每个环节高效联动,让农户在面对天气挑战时既有应对办法,又有坚实保障,稳稳守住了“粮袋子”。(大众日报记者 蒋鑫 通讯员 周文亚 焦增强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