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    国内    社会    教育    旅游    房产    娱乐    企讯    女人    财经    科技    健康    家居  

 

 首页 > 资讯频道 > 一线故事 > 正文
   

莘县红庙别样“红”

2025-05-10 08:26:09  |  来源:  |  作者:  |  阅读:  字号: T   T
 

  莘县县城往东南方向十余里处,有个红庙村。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冀鲁豫边区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冀鲁豫分局(平原分局)便坐落于此,在当时有“钢铁濮范观,华北小延安”之称。

  走进村庄,沿着一条平坦的小径前行,穿过绿树成荫的广场,一座被围墙环绕的中式门楼映入眼帘。正中门墙上,“平原长城”四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

  “平原长城”

  “我们这里地处三县交界,远离公路,比较偏僻,加上当时村子四周都是玉米地,环境隐蔽,所以,八路军选择了这里作为根据地。”红庙村村民张宝省说。1947年出生的他,曾多次听长辈讲述这段历史。

  据史料记载,20世纪40年代初,侵华日军调集万余人、出动汽车、坦克百余辆对鲁西根据地及沙区进行毁灭性大扫荡。党中央为了统一对敌斗争力量,战胜困难,于1941年7月1日在红庙村将鲁西、冀鲁豫边两个根据地合并为新的冀鲁豫边区。

  边区通过发动群众,开展了以减租减息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民生斗争及大生产运动等,困难局面由此开始好转,根据地进入了恢复和发展时期。

  随着抗战战略反攻阶段的到来,1943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冀鲁豫分局,亦称平原分局,统一领导冀鲁豫、冀南两个区党委。1944年5月,冀鲁豫和冀南两区合并,分局机关仍设在红庙村。

  张宝省说,冀鲁豫边区虽然没有崇山峻岭的天然屏障,但有人民群众凝聚成的“人山”作为靠山,在党的领导下军民一心,形成了抵御日本侵略者的“平原长城”,成功牵制并消耗了日伪军数十万兵力,粉碎了其百余次扫荡。

  “红绿”融合发展之路

  如今,硝烟尽散,枪声远去。红庙村大力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创新基层治理和发展模式,推进乡村振兴。

  “我们邀请山东建筑大学专家精心编制了《红庙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红庙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等文件,并据此发展红色旅游。”村党总支书记唐钦平介绍,村里以“建强红色堡垒、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红色引擎、发展红色旅游”为重点,打造了红色文化景区,规划建设了红色文化体验区、生态乡村休闲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其他配套工程。

  红色文化体验区包括东、西两个板块,设置了中共冀鲁豫分局旧址纪念馆、红色旅游民宿、生态停车场等相关设施。“旧址纪念馆由11座古建筑、5个庭院、1个文化广场组成,完整展示了冀鲁豫地区近现代革命历史内容和莘县及周边地区的文化传统与风土人情,再现了当时反扫荡、生产自救、民主民生、减租减息、整风学习的场景。”唐钦平说。

  菊花、葡萄、蟠桃是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近年来,红庙村还依托市级农业产业园“红果初心园”,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切入点,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引进红锦、油蟠等6个优良品种,种植高品质桃树90余亩。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和红色美丽村庄试点资金,新建4座26亩钢结构拱棚,种植葡萄、香瓜,发展现代农业项目,打造集观光、采摘、研学于一体的生态产业园。

  生态园区的蓬勃发展,也为红色景区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截至目前,红庙村已接待参观团队4500余个,参观人数超过33万人次。

  今天的红庙村,一栋栋民居鳞次栉比,街道干净整洁,沿街一幅幅革命故事墙绘引人深思。通过发展“红色旅游+特色种植”的模式,红庙村走上了一条“红绿”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成为莘县党性教育和红色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我来说说(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残缺身躯筑梦路
下一篇: 一瓜一姜,肥城特色产业旺
 
0
 
 
 
 
推荐资讯
生态农场种“绿”成金
生态农场种“绿”成金
官庄镇:阡陌之上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官庄镇:阡陌之上描绘
让“幸福晚年”触手可及
让“幸福晚年”触手可
“老师请讲”——多元宣讲点亮社区生活
“老师请讲”——多元
 
栏目最新
栏目热门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山东信息港 ings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