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斐
通讯员 周梦茹 马翔
提到中药,一个字:苦!提到中医,一个字:管!
中药材不仅生长在深山密林,微山湖得天独厚的水域环境也为水生药材的生长提供了“沃土”。在微山湖中药材生态养殖园里,中华大蟾蜍在示范池内成群结队地游动,刀刮布养殖池、养殖区随处可见宽体金线蛭的身影,水蛭养殖员正在车间集中捕捞新一批成熟的水蛭,一幅“植绿于产”的热闹场景映入眼帘。
据了解,微山县药用动植物资源达300余种,仅稀有名贵药材水蛭、蟾酥等就多达20余种。作为现代中药产业链上的“链主企业”,山东康源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精心布局水生中药材生态种养、中药材精深加工、中药材仓储贸易全产业链建设,在水生中药材市场上逐渐占据“一席之地”。“我们水生中药材养殖能发展到现在,离不开一泓清水‘赏饭吃’,好水才能养出好药材。蟾蜍、水蛭又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挑剔’,而微山湖的水质就正对它们的‘胃口’。”山东康源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闫庆康说。微山湖独有的地缘水域优势,可模拟蟾蜍的野生生产环境,提高蟾酥的浓度,产品在行业市场“名响价升”。
在推进“生态产业化”进程中,康源堂始终秉持“产业生态化”理念,不断激活绿色增长的乘数效应。针对传统水生药材高密度养殖易出现的问题,康源堂以技术为突破口,配备了微滤机、蛋白粉碎器、生物床、紫外杀菌等污水处理设备,并增设了回水池、沉淀池、供水池等循环水处理设施,有效减少了养殖过程中的生态污染。在“兴绿”与“护绿”的动态发展中,微山县荷叶、莲子、芦根、蒲黄等水生中药材野生抚育栽培面积达10万余亩,水蛭生态养殖面积近万亩,芡实仿野生栽培面积2.7万余亩,成为名副其实的“道地水生中药材之乡”。
“产业发展,技术先行”是康源堂自始至终推进产业破题的“八字箴言”。作为一名入职康源堂公司6年的养殖技术负责人,闫庆庆见证了一个传统养殖基地转型升级的成长之路。“公司初创阶段,智能化发展水平并不高。后来,我们通过自主研发智能立体水蛭养殖设备,干品年产量达到了6吨。”闫庆庆提到的智能立体养殖设备占地面积仅136平方米,但产能相当于传统养殖水面20亩,生产效率实现倍增。除了立体养殖环节,康源堂整体配套国内最先进的处理、提取、浓缩、干燥联动线生产模式,生产流程完全实现了自动化集中控制。
“背靠专家好乘凉”是康源堂向专业化迈进的新引擎。在康源堂的研发中心,毒灵检测仪屏幕上跳动的12%蟾酥活性值,映衬着与山东食药院合作的结晶。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康源堂与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合作成功研发出一套微山湖中华大蟾蜍的养殖、采酥、蟾酥浓度检测技术,与古法相结合的饮片炮制工艺技术也在产业链上获得新生,在炮制蟾酥饮片、苗种筛选培育、降低蟾蜍采酥后死亡率等方面的“技术星火”已成燎原之势。
“我们一直在向外找专家、结亲戚、探路子。现已建成动物类中药技术创新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公司质量负责人李向介绍。作为行业的龙头企业,康源堂研发人员占全体职工比例达20%,先后联合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食药院等国内科研院所对“幼苗培育”“成苗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核心技术开展攻坚。目前全县已培育规上中医药企业4家、中药制剂批准文号14个,中医药技术人员300余人。
如今康源堂在新三板顺利挂牌,蟾酥成为山东省单项冠军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榜首;研发专利61项,年产中药配方颗粒1000吨,550种中药饮片从微山湖畔流向全国……康源堂正以“后起之秀”之势成为国内医药制造行业一颗璀璨的新星,实现产业转型涅槃。
标准化是聚链成群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为充分释放微山湖的生态优势,端牢这碗“生态饭”,康源堂积极牵头建立蟾蜍规模化养殖标准体系、水蛭产品全过程溯源管理体系,行业养殖与质量评价方法得到进一步完善。目前以山东康源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昊福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为代表的湖区特色中药材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在康源堂的产品展示厅,展架上整齐陈列着中药颗粒、脑心通胶囊、中药饮片等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制作的原料均取自产业链下游养殖的水生中药材。“过去,我们只做养殖,顶多再进行蟾酥提取、售卖,处于产业链条的最低端,不仅利润低,还没有议价权。随着产业链的拓展,我们已经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困境,钱袋子真的鼓起来了。”闫庆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