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18日上午,利津县凤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室里,总会飘起阵阵饺子香。在这里,案板上码着整整齐齐的生饺子,灶台边煮好的饺子冒着热气,志愿者们忙着将饺子分装,贴好老人姓名标签——这是凤凰社区与利津县气象局共建“饺子日”的场景。
从2023年初至今,这场专为辖区老人打造的暖心活动已坚持近3年,送出的2000余个热腾腾的饺子,裹着鲜香的馅料,更饱含着社会对老年群体的深切牵挂。
“饺子日”的缘起,要追溯到2023年初春的一次社区走访。彼时,凤凰社区党委书记陈芳带着工作人员逐户摸排辖区老年群体情况,当走进79岁独居老人盖桂荣家中时,她看到,狭小的餐桌上,只有一碗冒着热气的清汤面,旁边放着一碟咸菜。
“孩子不在身边,自己做饭嫌麻烦,老了,干不了了。”盖桂荣指着院里的韭菜说,“东西都有,却做不出来,能吃饱就行。”
老人的话,让陈芳心里沉甸甸的。
第二天,陈芳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带着面、馅到老人家中,一起动手,让老人吃上了热气腾腾的水饺。看到老人激动、幸福的泪水,陈芳想到辖区还有类似情况的老人。后续走访中,她发现辖区近三成老人是空巢或独居状态,不少人行动不便,“想吃口热乎家常水饺”成了老人的心愿。
“不能让老人们凑和吃饭,要让他们在家就能尝到热乎味。”陈芳回到社区后,立刻召集工作人员商议帮扶方案。
恰在此时,利津县气象局主动上门对接共建事宜,二级主任科员孟令忠带着团队来到社区调研时,陈芳说到了“暖心饺子”服务设想。“气象工作既要观云识天,更要贴近民生。给老人包顿饺子送上门,看似小事,却是实实在在的温暖。”孟令忠表示将上报单位争取。经过双方多次沟通,“每月18日饺子日,煮好送到家”的约定正式敲定。气象局负责采购新鲜食材,社区牵头组织志愿者集中制作,最后分组上门配送,确保饺子送到老人手中时还冒着热气。
今年9月18日清晨7点,孟令忠就带着气象局的7名同事来到社区活动室,手里拎着刚从菜市场采购的食材: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水灵的白菜、翠绿的韭菜,还有适宜老人食用的软面粉。
每次包饺子前,志愿者都会询问老人的口味。“上个月张西同大爷说想吃茴香馅,孟令忠专门跑了两个菜市场才买到新鲜茴香,就怕老人等急了。”社区志愿者褚宝莉一边给保温桶消毒,一边笑着说。
活动室里,社工、共建单位工作人员、志愿者们迅速分工,大家系着粉色围裙,站在案板前调馅、揉面,葱姜末与肉馅按比例拌匀,手法娴熟得像在家做饭的老厨师。陈芳则拿着名单核对老人信息:“陈道玉奶奶牙口差,饺子要煮得更软些;魏树恒爷爷血糖高,馅料里要控糖。”每一条特殊需求都被她仔细标注在配送表上。
上午9点,第一锅饺子出锅,大家立刻分装到提前准备好的保温桶里。陈芳、孟令忠、吕新亮守在灶台边,继续忙着,“再焖一会儿,确保口感软和。”
社工王海莹、姚立强则忙着给每个保温桶贴标签。“这是3号楼陈道玉奶奶的,这是5号楼魏树恒爷爷的。”待所有饺子分装完毕,大家分成5组,拎着保温桶出发“得赶紧送,别让老人等久了。”
“崔大娘,我们来送饺子啦!”陈芳带着志愿者敲响崔俊英老人的家,老人就笑着开门迎了上来。陈芳熟练地把保温桶放在餐桌上,打开盖子:“还是您爱吃的白菜肉馅,特意煮得软和。”崔俊英老人拿起筷子,夹起一个饺子咬了一口。她拉着陈芳的手,眼眶有些发红:“每次都准时送过来,饺子还热乎着,比儿女想得都周到。”
近3年时间里,“饺子日”的配送从未因风雨或节假日中断。去年冬天,一场大雪突降,路面结冰难行,陈芳提前在社区微信群里通知老人“饺子会按时送到,不用惦记”,随后带着志愿者们拎着保温桶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雪地里。
在陈芳看来,“饺子日”不仅是一场共建活动,更是社区与居民之间的情感纽带。“一碗饺子,能让老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怀,让‘共建’真正走进老人心里。”孟令忠也表示,未来气象局还将结合自身职能,在配送饺子时为老人普及防灾避险、健康养生等知识,让温暖不止于餐桌。
农村大众报记者 张 超
通讯员 王 静 胥真真
魏 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