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栗晟皓
本报通讯员 高华娱 刘祥如
秋收时节,五莲县的山野田间一派繁忙。近日,在于里镇管西庄村的农作物晾晒点,一台一人多高、造型独特的花生秧除膜揉切机正轰隆作响。随着引擎的驱动,摘取花生后的残秧被送入机器,经过高速揉切与精细分离,完成“华丽蜕变”:一端吐出碎屑,成为优质的牲畜饲料。另一端,夹杂在秧中的残破地膜被自动收集,进行回收利用。
“往年花生收获以后,需要人工分拣花生秧上的地膜,一天也收拾不了几亩地,指甲缝里都是泥。”正操作机器的种植大户刘光军抓起一把加工好的花生秧,脸上洋溢着喜悦,“现在有了这台设备,每小时能分拣10亩至12亩地的花生秧,效率是人工的10倍,每亩地光秧子就能多卖200元,我今年种了20亩花生,算下来能多收入4000元。”
刘光军的感慨,道出了当地花生种植户的共同心声。地膜覆盖虽能保墒增温,但残膜分拣难让花生秧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直接丢弃非常可惜,用作生物质燃料又缺少加工设备;用作饲料,也因为人工分拣效率低且难以完全清除夹杂的塑料碎片对牲畜的健康构成威胁。
花生秧除膜揉切机的问世,精准击中了资源利用与养殖安全的双重痛点。这台“变废为宝”的机械,源自位于五莲县于里工业园的日照市勇杰农业装备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深耕农机研发的企业,该公司注重农艺与农技融合,长期专注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与青岛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目前,该公司已推出花生秧除膜揉切机、花生摘果机、饲料搅拌机等多款产品,适配小型农户到大型合作社的多样化需求,共获得30多项专利。
“我们自主研发的花生秧除膜揉切机为国内首创,已迭代升级7次。”公司总经理赵福勇介绍,该设备核心在于独特的揉切分离系统,除膜率稳定在98%以上,不但效率高,而且操作简便、维护成本低,深受当地和周边城市农户的欢迎。揉切后的花生秧达到优质粗饲料标准,从“废弃物”变为周边养殖场争相收购的“抢手货”,实现了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