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艺华
通讯员 王 玥 张同强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星辰,特殊儿童更需要我们用专业与爱为他们点亮成长之路。”近年来,我市以“优质融合”为目标,从师资建设、教育链条、教学质量、体制机制四维度协同发力,构建起“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让每一位特殊儿童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师资赋能强内核
匠心守护成长路
临朐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的老师秦艳华,从事特教工作32年,针对智力障碍孩子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主持、参与12项省、市课题研究,荣获全国特教园丁奖。
在潍坊,像秦艳华这样的优秀特教教师不断涌现,目前已有8人被授予全国特教园丁奖,1人获评全国优秀教师,另有18人斩获齐鲁名师、省特级教师、省优秀教师等省级荣誉称号。
为打造高素质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我市在市、县两级配齐特殊教育教研员,成立学科教研中心组,聚焦孤独症教育、医教结合等重点领域开展课题研究,近5年完成市级以上课题101项,以科研破解教学难题,为师资队伍专业成长注入动力。
实施特殊教育教师能力素质提升计划,构建市、县、校三级培训体系,每年开展政策解读、康复技能培训等活动;定期举办校长论坛、教师基本功大赛、课堂观摩等活动,为教师搭建交流提升平台,持续提升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
学段贯通无断点
精准服务暖人心
潍坊聋哑学校的听障儿童小洋,通过趣味游戏、情景模拟等早期干预课程,从完全不会说话到能清晰说出简单词语,为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诸城市重度脑瘫学生小豪,在送教团队三年300余次的上门服务中,不仅学会了识字算数,还能借助辅助器具缓慢行走,性格也变得开朗活泼。
特殊孩子的成长路上,每个阶段都该有专属呵护。我市织密特殊教育“成长护航链”,从学前启蒙到义务教育奠基,再到高中阶段培育,全市15年一贯免费特殊教育体系全面建立,让不同年龄段的特殊儿童都能获得适宜的教育滋养,一路无忧逐光而行。
聚焦学前阶段,特殊教育覆盖持续“向前延伸”。我市推动特殊教育学校附设学前部(班),14所学校已全部落地,深耕医(康)教结合的康复教育实践;同时倡导普通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双轨并行,为特殊儿童筑牢成长第一站。
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残疾儿童“一人一案”分类安置,优先保障就近就便入学。全市2184名残疾学生在701所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实现“应随尽随”;针对重度残疾无法到校就读的学生,实施“双五”送教工程,每学年集中送教上门不少于216课时,每周不少于2次。如今,全市831名重度残障儿童全部享受到免费的居家教育康复服务,真正实现“一个都不能少”。
全市14所特殊教育学校全部开展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开设民间传统工艺、中餐烹饪、家政服务与管理等27个专业,使完成义务教育且有意愿的残疾学生都能够接受适宜的中等职业教育。开设两所特殊教育中职学校,其中潍坊自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三二连读专业。学校通过对接实习单位,为特殊学生搭建“就业+升学”多元化发展通道,让他们拥有清晰的成长方向。
质量提升谋长远
多元赋能筑未来
我市将教育教学质量作为特殊教育发展的核心,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完善关爱制度、拓宽就业渠道,为特殊儿童提供全方位支持。
课程改革中,既确保国家课程落地见效,又鼓励学校结合实际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累计研发80余门涵盖生活技能、艺术康复、职业技能等领域的课程。寒亭区特殊教育学校结合本地“非遗”,开设“杨家埠非遗创作”校本课程,学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技艺,部分作品通过线上平台销售,既掌握了技能,又增强了本土文化认同感。
健全“1+1+N”特殊关爱制度,为每名特殊学生配备“教师妈妈(爸爸)”,提供全方位亲情关怀;同时结对2至4名同伴,在学习和活动中提供帮扶。青州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妈妈”韩政,每天陪伴随班就读的孤独症学生小轩,课间聊天做游戏、放学后沟通家庭教育方法,在同伴的帮助下,小轩逐渐学会交流,还主动关心他人,每天都盼着上学。
就业支持方面,加强与市内企业协同联动,指导企业提供定制化就业岗位,累计帮助279名特殊学生就业创业。创新实施学业“双导师制”,由特教学校提供生源和学科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授技艺。潍坊市聋哑学生小杰通过学习木雕技艺,作品深受市场青睐,毕业后成立工作室,实现了“靠双手养活自己、传承传统文化”的梦想。
机制联动强根基
资源整合破壁垒
我市打破部门界限,建立由教育、机构编制、发展改革等八部门组成的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成立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健全残疾儿童招生入学联动机制,通过定期统筹部署、协调资源调配与政策落地,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为抓手,依托特殊教育学校或建有资源教室的普通学校,实现乡镇(街道)资源中心全覆盖,提供区域课程资源、教师培训、康复指导等多元支持服务。同时制定资源教室建设与管理标准,累计建成186处高标准资源教室,确保5人及以上随班就读学校应建尽建。
为打通康复与教育的衔接“堵点”,我市整合多部门资源,为特殊学生开辟筛查诊断绿色通道,开展“一对一”个案干预。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与医疗、康复机构双向服务机制,让专业医疗、康复服务定期进驻校园,实现“教育+康复”无缝衔接。
课堂上的专注、平日里的笑容、步履间的坚定,都是特殊孩子成长的勋章。昌邑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小宇,凭借课后定制训练跟上课堂进度,收获满满自信;寿光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小涵经专业康复后实现独立行走,还学会了基本生活技能,彻底解放了来回奔波的家长,每一点进步都藏着教育与康复的温度。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融进去”到“长得好”,潍坊市正持续织密覆盖全学段、全流程的特殊教育保障网,用专业与爱心为特殊儿童护航,让每一位特殊儿童都能在教育阳光下绽放生命光彩,拥抱美好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