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    国内    社会    教育    旅游    房产    娱乐    企讯    女人    财经    科技    健康    家居  

 

 首页 > 资讯频道 > 评论 > 正文
   

被误读的春节民俗:压岁钱不是红包 古人不烧头柱香

2017-01-25 12:55:15  |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  作者:  |  阅读:  字号: T   T
 

一年一度的春节就要到了,各种媒体上谈论春节民俗的内容越来越多。但是,也有不少误读的成分,使读者对一些民俗产生了错误的认识,甚至会以讹传讹,一代代传下去。

  传统年俗的部分仪式活动确实在淡出人们的生活,比如“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等,再比如祭灶等祭拜习俗。传统的风俗不再坚守,而以现代科技所带来的方便快捷来代替,比如电话拜年,微信红包当压岁钱等。因此,不少人每到年关,都发出“年味越来越淡了”的感慨。

  淡的不是“年味”,而是传统的春节民俗中包含的文化内涵被改变或抛弃了。比如压岁钱本来是为小孩保佑平安,呵护小孩的健康长寿,在古代都是特制的没有面值的铜板,如今却成了比厚的红包,甚至连见面都省了,直接用微信红包代替。再比如年夜饭,传统习俗是在家里吃,并且有祭祖等系列仪式,如今却竞相到饭店聚餐。

  被人们改变或者抛弃了的传统习俗,使大家过节时缺少了传统文化内涵,仅仅成了亲朋好友聚一聚。本期的品读就选取压岁钱、年夜饭、头炷香等易被误读的春节民俗,来诠释其包含的文化内涵。

  1

  “春节”被认可始于四九年

  春节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但以前并不叫春节。农历新年在我国有多种称呼,如先秦时代称上日、改岁、献岁等,两汉时称岁旦、正旦、元日等,魏晋南北朝时又称元辰、元旦等等。过年的习俗也在慢慢形成,比如魏晋时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到了宋代,则形成了过年吃饺子的风俗。当时人们把饺子叫作“角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追忆北宋汴京的繁盛,其卷二曾提到市场上有“水晶角儿”、“煎角子”。到了明朝,已经有了大年初一包“钱饭”的习俗。据《酌中志》载,明代宫廷已是:“正月初一五更起……饮柏椒酒,吃水点心(即饺子)。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贺新年也。”

  那么,“春节”一词从何而来呢?据说最早见于东汉文献,但春节这一称呼并没有用起来。况且那时的春节与元旦、新年不是一个概念。唐宋元明四朝称农历新年为元日,到了清代才称元旦。辛亥革命后本想改用公历纪元,并将元旦改称春节,最终因习惯使然而没有被民间接受。有趣的是,至今人们还是习惯称春节是过年,比如民谚中说“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和“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我来说说(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滴滴打车难,问题出在哪
下一篇:6部文学名著列入今年高考语文必考 专家:太局限
 
0
 
 
 
 
推荐资讯
临朐大樱桃:做好一份“甜蜜事业”
临朐大樱桃:做好一份
威海中心城区冬天灯展正在火热布置中
威海中心城区冬天灯展
用上黑科技 大樱桃寒天上市
用上黑科技 大樱桃寒天
“一勺米”聚“百家情”
“一勺米”聚“百家情
 
栏目最新
栏目热门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山东信息港 ingsd.com